[发明专利]一种利用隧道窑余热的自循环换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91533.2 | 申请日: | 2019-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817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赵祖庆;华亿明;杨建兵;程龙龙;王强;钱归;陈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东源电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D17/00 | 分类号: | F27D17/00;F28F1/12;F22B1/18;F27B9/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高***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隧道窑 余热 循环 换热器 | ||
1.一种隧道窑补气方法,采用一种利用隧道窑余热的自循环换热器作为补气供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利用隧道窑余热的自循环换热器包括翅片换热管(1),缓冲箱(2),水气混合箱(3),滴淋换热箱(4)及蒸汽发生器(5),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换热管(1)的外壁套接有螺旋形翅片(6),所述螺旋形翅片(6)的一侧通过管道连通有第一空气烟囱(7),所述螺旋形翅片(6)的另一侧通过管道连接有第一抽风机(8),所述第一抽风机(8)的出口为第一热空气排口;
所述翅片换热管(1)的一端为余热气入口,所述翅片换热管(1)的另一端连接有密封弯头(9),所述密封弯头(9)通过管道连接在缓冲箱(2)的底部,所述缓冲箱(2)侧壁的中部位置连通有第一变径管(10),所述第一变径管(10)远离缓冲箱(2)的一端连接有空气压缩机(11),所述空气压缩机(11)远离第一变径管(10)的一侧通过管道连通有分离箱(12),所述分离箱(12)安装在水气混合箱(3)的外壁上;
所述水气混合箱(3)自上而下分为缓流层(301)、水帘室(302)和过滤层(303),所述缓流层(301)的上表面连通有供水入口,所述分离箱(12)与水帘室(302)相连通,所述过滤层(303)的底表面设有中空薄板(13),所述中空薄板(13)远离水气混合箱(3)的一端为尖端出口,所述中空薄板(13)的尖端出口延伸到所述滴淋换热箱(4)的顶部位置;所述缓流层(301)设置有多排的喷淋管,所述喷淋管与供水入口相连通;所述水帘室(302)设有多层并列设置的瓦楞片,相邻所述瓦楞片之间的缝隙尺寸为5-30mm;所述过滤层(303)填充有填料,所述填料的材质具体是陶瓷、玻璃及聚合物泡沫材料;
所述滴淋换热箱(4)内穿接有波纹管(14),所述波纹管(14)的一端连通有第二空气烟囱(15),所述波纹管(14)的另一端连通有第二变径管(16),所述第二变径管(16)远离波纹管(14)的一端连接有第二抽风机(17),所述第二抽风机(17)的出口为第二热空气排口;
所述滴淋换热箱(4)的底部通过水管连通有抽水泵(18),所述抽水泵(18)通过水管与连通有蒸汽发生器(5),所述蒸汽发生器(5)还设有蒸汽出口;
所述隧道窑包括预热带、烧成带及冷却带,冷却带分为急冷区、缓冷区及自然冷却区;
所述的一种隧道窑补气方法,包括以下内容:在所述预热带的顶部设置有第一补气口,所述预热带的底部设置有烟气出口;所述急冷区的顶部设有冷气入口,在所述急冷区的底部设有第二补气口,所述缓冷区的底部设置热气排出口,所述自然冷却区的底部设置第三补气口;所述冷却带的尾部设置有尾气出口;所述烟气出口、热气排出口及尾气出口经过四通阀汇合至所述的余热气入口;所述的第一热空气出口经过三通阀分支至第一补气口和第二补气口;所述的第二热空气出口经过单通阀连通至第三补气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窑补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四通阀、三通阀、单通阀均为电磁阀,所述烟气出口、热气排出口及尾气出口也均设置电磁阀,所述第一补气口、第二补气口及第三补气口也均设置电磁阀,上述电磁阀均电性连接有压力控制器,所述压力控制器内设有压力计算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隧道窑补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控制器具体为32位300M的高速单片机,所述压力计算单元具体是加法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东源电力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东源电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91533.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