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强化低C/N河湖水体硝酸盐氮去除的生态净化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93538.9 | 申请日: | 2019-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436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0 |
发明(设计)人: | 曲丹;余昊翔;马世沅;邱斌;刘永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C02F3/32;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格允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09 | 代理人: | 段娜娜;谭辉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潜流人工湿地 生态净化系统 硝酸盐氮去除 沉水植物 河湖水体 低C/N 释放 人工湿地系统 农林废弃物 出水水质 二次污染 拦污装置 湿地系统 水量调节 水流方向 硝酸盐氮 依次连通 优化设计 残余碳 反硝化 可移出 释放率 营养盐 去除 碳床 异养 水质 达标 削减 灵活 补充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强化低C/N河湖水体硝酸盐氮去除的生态净化系统,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连通的水量调节塘,拦污装置、释碳塘、潜流人工湿地和沉水植物塘,释碳塘内设置有可移出的释碳装置。在潜流人工湿地前设置释碳塘,充分利用农林废弃物释放碳源,可补充后续人工湿地系统异养反硝化所需的碳源,提高湿地系统对硝酸盐氮的去除效能。当碳源释放率低或停止释放时,释碳床可随时更换,并可根据来水水质进行优化设计,操作更加灵活。潜流人工湿地后面设置沉水植物塘,可进一步削减残余碳源及营养盐浓度,避免了碳源释放过高带来的二次污染问题,确保出水水质达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体环境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强化低C/N河湖水体硝酸盐氮去除的生态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河流湖泊作为重要资源和环境载体,是影响城市形态和环境的重要因素。鉴于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利用再生水这一非常规水资源进行河道、湖泊补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再生水排入地表水体,存在一定的蓝藻水华风险。以北京市为例,根据《北京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890-2012)的规定,2015年12月31日起,现有中心城市污水处理厂执行表1中的B标准。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中,出水排入北京市II、III类水体的污水厂执行A标准,排入IV、V类水体的污水处理厂执行B标准。从表1中可以看出,再生水水质COD、氨氮浓度低,但总氮、总磷浓度较高,其中的氮素主要以硝酸盐氮为主,若排入的地表水体水动力不佳,存在严重的蓝藻水华风险。且现阶段我国诸多河道采取河道曝气措施,河道溶解氧充足,使得COD进一步降低,氨氮转化为硝态氮,低碳、高硝态氮、高磷的特征愈发明显,亟需开展河湖水体水质的净化,尤其是氮、磷等营养盐类污染物的去除。
表1新(改、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基本控制项目排放限值
注:表1中的COD为Chemical Oxygen Demand,中文为化学需氧量;BOD为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中文为生物需氧量;SS为suspended solid,中文为固体悬浮物。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手段,被广泛地应用于河道治理、水源地保护、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领域,且常与塘系统联用,达到去除污染和景观的目的。人工湿地主要利用基质、植物、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去除水中污染物,其中硝酸盐氮的去除主要依靠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以有机碳源为电子供体,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在缺氧条件下将硝酸盐还原为N2,达到去除硝酸盐氮的目的。因此,碳源是影响人工湿地反硝化作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一般认为,反硝化所需的最适C/N比为4.0~5.0,但我国部分河湖水体C/N低,碳源不足,导致反硝化作用受阻,对硝酸盐氮处理效果不佳,这是人工湿地用于地表水体处理时存在的一个技术难题。
针对碳源不足引起的人工湿地脱氮效果不佳的问题,采用的技术主要包括两类:一类为向湿地中补充异氧反硝化所需的有机碳源,补充的碳源主要包括传统有机碳源(如:葡萄糖、甲醇、果糖和乙酸等)、天然纤维素碳源(如:稻草、玉米芯、千屈菜、棉花、花生壳、树皮、芦苇杆、木屑、花卉秸秆等)、植物水解液碳源(如:西红柿水、黄瓜叶、稻草、香蒲、美人蕉、芦竹、红薯等水解液)和可生物降解的有机多聚物碳源(如可聚乳酸、降解的餐盒、聚己内酯、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等)四种类型。在上述方法中,传统有机碳源和植物水解液均为液态碳源,投加时间、投加量不好控制,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因此若采用此方法,应进行精准的控制,工艺较为复杂。申请公布号为CN108911142A的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两段式强化脱氮智能人工湿地系统,对湿地系统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碳源投加,达到强化脱氮的目的。相比之下,向湿地基质中直接添加玉米芯、小麦秸秆、木屑、芦苇秸秆等缓释碳源或利用其制备湿地基质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但存在无法更换的弊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林业大学,未经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9353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