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厚片吸塑模具设备控温系统及其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93736.5 | 申请日: | 2019-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058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发明(设计)人: | 姜健;高李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虹包装材料(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51/30 | 分类号: | B29C51/30;B29C51/46;B29C51/42 |
代理公司: | 上海宏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7 | 代理人: | 周高 |
地址: | 201107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厚片 模具设备 系统 及其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厚片吸塑模具设备控温系统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A)、感应模块安装:将五个温度感应器分别安装在吸塑模具的四角及吸塑模具的中心;B)、数据采集;C)、温度监控对比;D)、数据处理;E)、数据发射;F)、信号接收;G)、进出水管道的温度控制;H)、实时温度控制:重复以上步骤B)~G),对吸塑模具的四角温度及吸塑模具的中心温度进行实时控制;I)、完成。本发明增加了吸塑模具的温度控制,吸塑模具上面的温度一致,产品在成型后,冷却速率加快,材料收受率大体一致,解决了材料成型后因冷却不均造成产品变形。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吸塑模具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厚片吸塑模具设备控温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吸塑成型技术发展成为加工生产塑性包装最常用的主要方法之一。吸塑包装与普通的包装相比较具有重量轻、运输方便、绿色环保、密封性能好等特点;同时具有优良的吸收震动能,冲击能以及抗疲劳与消声的作用,透明度高,外形美观等优点。因此,运用吸塑技术成型的吸塑包装,降低成本,延长使用寿命,可以良好解决存储、包装、运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为满足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且不变形的要求,包装设计时一般选用塑性材料,主要采用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ABS等热塑性塑料生产。此外,塑料的加工性能好,生产过程简单,成本低,效率高,极易实现塑料制品生产过程的全自动化操作。
压力、温度和时间是影响吸塑成型产品的质量最重要的三大因素。现有的吸塑模具设备采用指针表控制和固态继电器加电位器控制,控制加热管和进出冷却水的温度,对模具本体没有实时监控,存在以下技术缺陷:现有的吸塑模具设备控制的是在对材料片(厚片)加热温度的监控,在使用模具的时候温度会升高,在片材成型过程中模具温度的不均,造成材料成型不均匀,在成型后,模具需要降温使成型片材迅速冷却,提高机器的生产效率,而现有的吸塑模具设备使用环形水冷,使用过程模具降温不均匀,造成成型片材收缩不均匀,使产品成型后变形。
如何设计一种厚片吸塑模具设备控温系统及其处理方法,如何使吸塑模具上的温度一致,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厚片吸塑模具设备控温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吸塑模具设备控制的是在对材料片(厚片)加热温度的监控,在使用模具的时候温度会升高,在片材成型过程中模具温度的不均,造成材料成型不均匀,在成型后,模具需要降温使成型片材迅速冷却,提高机器的生产效率,而现有的吸塑模具设备使用环形水冷,使用过程模具降温不均匀,造成成型片材收缩不均匀,使产品成型后变形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厚片吸塑模具设备控温系统,包括吸塑模具,所述的吸塑模具上设置有感应模块,感应模块与控制模块连接,控制模块与冷却模块连接;
感应模块由五个温度感应器组成,五个温度感应器分别位于吸塑模具的四角及吸塑模具的中心;
控制模块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温度监控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发射模块;
冷却模块包括冷却水塔,冷却水塔依次通过出水管道、局部拼接冷却水路与进水管道连接,形成循环系统;冷却水塔上设置有信号接收器,信号接收器能接收到控制模块发出的信号,控制进水管道、出水管道水温;局部拼接水路能给吸塑模具局部降温(或升温),从而使吸塑模具上面的温度一致。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局部拼接冷却水路位于吸塑模具的中心及外圈。
本发明提供一种厚片吸塑模具设备控温系统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A)、感应模块安装:
将五个温度感应器分别安装在吸塑模具的四角及吸塑模具的中心;
B)、数据采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虹包装材料(上海)有限公司,未经金虹包装材料(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9373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球状体自发电场驱动智能材料软体机器人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智能泊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