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94304.6 | 申请日: | 2019-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421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8 |
发明(设计)人: | 张会;谈中伟;邢乃军;宋艳艳;何红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会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256600 山东省滨州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 废水 净化 微生物 配制 化学反应溶剂 超声波处理 网状过滤网 吸附净化剂 二次过滤 反应溶剂 工艺成本 过滤吸附 混合反应 污染水体 有机废水 过滤网 吸附 送入 污水处理 取出 配置 制作 环保 治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方法步骤,a,首先制作网状过滤网箔,对废水进行初次过滤吸附净化;b,配制吸附净化剂,并将其倒入,然后对其进行搅拌,并将沉淀物取出;c,配置化学反应溶剂,然后将配反应溶剂倒入需净化的污染水体内部,倒入的比例按体积为1:350,使其进行充分的混合反应12‑26小时;d,配制污水处理微生物,将其送入废水中,处理12‑24h,保持常温;e,最后对废水进行超声波处理,处理完成后利用过滤网箔进行二次过滤吸附,即完成处理。本发明专利通过采用物理、化学、微生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理有机废水,整体大大提高了净化的效果,且工艺成本较低,较为环保。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污水的排放量逐年递增,水质污染严重,根据国家环保局提供的资料,近年来,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浙闽区河流水质轻度污染,西北诸河水质良好,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在监测营养状态的湖泊中,50%以上呈富营养状态。
有机废水在生活污水、食品加工和造纸等工业废水中,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木质素等有机物质。这些物质以悬浮或溶解状态存在于污水中,可通过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而分解。在其分解过程中需要消耗氧气,因而被称为耗氧污染物。这种污染物可造成水中溶解氧减少,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水中溶解氧耗尽后,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氨和硫醇等难闻气味,使水质恶化。水体中有机物成分非常复杂,耗氧有机物浓度常用单位体积水中耗氧物质生化分解过程中所消耗的氧量表示,针对以上的问题,在此我们提出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现象,采用以下改性的技术方案,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方法步骤,
a,首先制作网状过滤网箔,对废水进行初次过滤吸附净化;
b,配制吸附净化剂,并将其倒入,然后对其进行搅拌,并将沉淀物取出;
c,配置化学反应溶剂,然后将配反应溶剂倒入需净化的污染水体内部,倒入的比例按体积为1:350,使其进行充分的混合反应12-26小时;
d,配制污水处理微生物,将其送入废水中,处理12-24h,保持常温;
e,最后对废水进行超声波处理,处理完成后利用过滤网箔进行二次过滤吸附,即完成处理。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方式,所述吸附净化剂设为活性炭、大孔树脂、活性白土、硅藻土构成的混合物。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方式,所述化学反应溶剂包括3-6份的次氯酸钙、4-8份的硫酸铝、5-10份的高猛酸钾、5-10份的碳酸铝、2-5份的氯酸钠、7-15份的聚合氯化铝、3-6份的氯化铝、2-4份的硫酸锌、3-7份的高锰酸钠、4-7份的硫酸镁。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方式,所述化学反应溶剂包括6份的次氯酸钙、8份的硫酸铝、10份的高猛酸钾、10份的碳酸铝、5份的氯酸钠、15份的聚合氯化铝、6份的氯化铝、4份的硫酸锌、7份的高锰酸钠、7份的硫酸镁。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方式,所述化学反应溶剂制作工艺步骤如下:
S1、将上述原料按照重量克数称取;
S2、对原料干燥及破碎,首先进行干燥,然后进行原料分类分批送入粉碎机,使用140-280目筛网进行粉碎;
S3、配置浓度为74%的乙醇作为溶剂,将其倒入并与原料混合,然后充分浸渍2-4小时后进行混合搅拌,控制温度达到65℃,时间控制在1.5小时以内;
S4、混合完成后,停止搅拌,进行高温消毒,温度控制在80℃,持续15分钟,高温消毒后,再进行紫外线消毒,即完成加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会,未经张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943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