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着装布面褶曲外观表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97860.9 | 申请日: | 2019-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954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发明(设计)人: | 纪峰;焦雪莹;黄新林;李晶晶;李欣沛;凌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上海新纤仪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84 | 分类号: | G01N21/84 |
代理公司: | 上海统摄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03 | 代理人: | 辛自豪 |
地址: | 20162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着装 布面 褶曲 外观 表征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着装布面褶曲外观表征方法,先采用模拟起皱模块模拟布面着装起皱,再在不改变褶曲状态的情况下采用图像投影扫描模块采集褶曲图像,然后采用数据分析模块对褶曲图像进行处理后评价布面在着装中产生的褶曲外观;模拟起皱模块包括试样定撑盘、试样动撑盘、前臂、上臂、关节、压固件、转动控制件和固定件;关节为连接前臂和上臂的活动连接件,试样定撑盘和试样动撑盘分别对应套装在前臂外侧端和上臂外侧端,压固件用于将织物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试样定撑盘和试样动撑盘的周面上,转动控制件用于控制试样定撑盘绕前臂转动,固定件用于将试样动撑盘固定在上臂上。本发明的一种着装布面褶曲外观表征方法客观有效、表征量化且可重复性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纺织服装测试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着装布面褶曲外观表征方法。
背景技术
服装面料的着体褶曲外观是指穿着在人体上的服装在人体静止或运动状态下表现出的褶曲状态或行为,是反映服装穿着美感的重要特征之一。服装面料的褶曲外观和悬垂外观是有区别的,悬垂侧重表现面料在全自由、半自由状态及自身重力作用下呈现的形变状态;而褶曲外观反映服装面料经过了裁剪、缝合、熨烫等工艺并着装后在各方约束下呈现出的弯曲、起拱、起皱等效果。因此服装面料的褶曲外观更能够贴切反映服装在实际着体后的视觉美感。
由于面料剪裁形状、缝合工艺和着装条件的复杂性以及面料性能多样性,对服装面料着装褶曲外观的评价方式目前仍以制成成衣—试穿—主观评价为主;当前的仪器测量方法只能通过织物的回复角和布面平整度来间接反映服装面料的着装褶曲外观效果。
一次回复角测试试验仅反映织物材料在某一方向上的折皱回弹性能[GB/T3819-1997][ISO2313-1972][AATCC Test Method 66-2014][中国专利:201310180184.X],而服装面料实际服用过程中产生的褶曲具有多发、多向、形态不规则且相互影响的特征,因此更为复杂,回复角测量结果难以确切反映实际情形。平整度法[GB/T 13769-2009][ISO 7768-2009;ISO 7769-2009;ISO 9867-2010][AATCC Test Method 124-2011;AATCC TestMethod 128-2017]评级过程中对环境要求苛刻,评级的结果受评级人主观因素影响,并且以五到六个等级水平划分来评价待测织物,阶跃跨度大,难以精确反映布面褶曲状态。
此外,回复角法和平整度法仅用于表征面料自身的机械力学抗皱性能,测量得到的结果难以反映服装面料着体褶曲外观,更难以用于预测着装视觉外观效果。
图像处理技术和三维扫描技术逐步应用到上述两种方法的测量实施中,以辅助实现快速、客观、准确测量的目的。但图像处理技术在处理花色试样时测量误差明显,三维扫描技术成本较高且操作过程繁琐。
中国专利200910095226.3、201210261100.0、201320318212.5和201510706987.3等提到了模拟人体压缩、拧搅、弯曲等动作令织物起皱的装置,通过获取起皱织物试样的图像或三维扫描数据以对其抗皱性或平整度进行表征;但是上述方法都需要将起皱的织物试样通过手动取下或自然垂落等方式铺展开后再进行测量,铺展织物的过程改变了受测布面的褶曲状态,且受人为操作的影响明显,降低了测量过程的可重复性。
综上,对于服装面料在着装中产生的褶曲外观形态,当前仍以制成成衣后的试穿实验和主观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该方法成本高,费时费力,无法量化,依赖经验,准确性低。
因此,研究一种客观有效、表征量化且可重复性好的方法来表征着装布面的褶曲外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尚未有客观有效、表征量化且可重复性好的方法对服装面料在着装中产生的褶曲外观进行评价的问题,提供一种着装布面褶曲外观表征方法,该方法的实施由模拟起皱模块、图像投影扫描模块和数据分析模块三个既衔接工作又相互独立的功能模块来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上海新纤仪器有限公司,未经东华大学;上海新纤仪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9786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