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轴向吸收扩散的废气脱硫装置、废气脱硫方法和用于废气脱硫装置的控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00102.8 | 申请日: | 2019-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996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2 |
发明(设计)人: | 朱元清;夏冲;冯永明;周松;李庭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50 | 分类号: | B01D53/50;B01D53/92;B01D5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赵晓琳 |
地址: | 150000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气脱硫装置 脱硫 废气脱硫 控制系统 脱硫效率 脱硫床 轴向 废气 进气口 硫化物 出气口位置 扩散 充分接触 模块串联 平行设置 脱硫技术 脱硫试剂 废气能 空腔 扰流 去除 吸收 相通 配合 | ||
本发明属于脱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轴向吸收扩散的废气脱硫装置、废气脱硫方法和用于废气脱硫装置的控制系统。本发明将两个脱硫床平行设置,并使两脱硫床之间的空腔与脱硫模块的进气口相通,再配合出气口位置的设置,使废气能以环形扰流的方式通过脱硫模块,废气与脱硫试剂充分接触,从而达到提高脱硫效率的目的;而多个脱硫模块串联使用,能进一步提高脱硫效率,最终实现了对废气中硫化物、PM及其他杂质的高效去除。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脱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轴向吸收扩散的废气脱硫装置、废气脱硫方法和用于废气脱硫装置的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船舶是重要的海洋运输工具,目前,船舶动力装置大多使用含硫量高的重油,所产生的SOx是形成酸雨的重要污染物之一,对港口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巨大危害。国际海事组织(IMO)设立排放控制区(ECA),并在公约MARPOL73/78附则VI中规定:自2020年1月1日起,在全球范围内,船舶动力使用的任何燃油含硫量不得超过0.5%m/m。同时,我国于2015年,交通运输部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水域设立船舶硫排放区,规定在2017~2019年期间,船舶控制区内逐步实施燃油量≤0.5%m/m的排放标准。
目前,低硫燃油、替代燃料和船舶废气后处理技术是解决船舶动力SOx排放,并使之满足ECA排放标准的主流途径。但使用低硫油会造成船舶动力系统润滑不良、燃油供给系统需要改造和运营成本增加等问题。对于替代燃料,目前主流燃料LNG的应用也存在不少问题:续航能力弱、设备储存空间大、存储环境温度要求严格等。而采用后处理技术相对于上述两种途径,具有如下优点:通过后处理技术处理废气,使废气能够满足排放标准,船舶动力装置则不需要更换燃油,可以使用价格低廉的重油。
对于船舶脱硫后处理技术,目前潜力较大的有钠碱法、海水法和钙基法。钠碱法技术是将废气中的SOx与碱性物质氢氧化钠(NaOH)发生中和反应,生成亚硫酸盐或少量硫酸盐,达到废气脱硫的目的;海水法是以天然的弱碱性海水(pH:8.0~8.2)作为吸收剂,利用其酸碱缓冲能力及吸收酸性气体(SOx),达到脱除硫的目的;钙基法是一种干式脱硫技术,该技术采用氧化钙(CaO)或氢氧化钙(CaO·H2O)等物质作为脱硫吸收剂,废气中的SOx与氧化钙或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CaCO3),达到处理废气中SOx的目的。
船舶脱硫后处理技术中,与湿法脱硫技术相比,干法脱硫避免了酸性蒸汽腐蚀船舶动力系统,同时不需要液体吸收剂,不会产生液体污染。但干法脱硫自身也存在很多缺点,干式脱硫的工作温度范围为240℃~450℃,而对于部分船舶二冲程大功率柴油机的废气温度低于200℃,不满足干式脱硫工作温度的要求;另外,脱硫塔中,钙基颗粒等物质吸收废气中的SOx后,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脱硫能力会逐渐减弱;其次,脱硫塔装置所占用的船舶空间大,重量也明显超过湿式脱硫装置;最后,现有的脱硫塔联合监控系统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改进。
对于船舶废气干式脱硫的核心技术在相关专利中较少报道,申请号为201110392798.5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干式脱硫装置,该装置利用两级脱硫装置进行两次脱硫,提高了脱硫效果;申请号为201320226553.X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干式脱硫塔,其工作原理是在封闭体系内,采用循环流动的脱硫方式进行脱硫,进一步改善了脱硫效果。上述装置虽然具有一定的脱硫效果,但在实际使用时,对烟气中硫化物的去除效果仍是有限,因此,限制了装置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轴向吸收扩散的废气脱硫装置、废气脱硫方法和用于所述废气脱硫装置的控制系统,本发明提供的废气脱硫装置基于轴向吸附扩散的原理,使气体通过脱硫床,提高了废气脱硫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0010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