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麦耐湿调控基因HvERF2.11、蛋白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02532.3 | 申请日: | 2019-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285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发明(设计)人: | 栾海业;许如根;吕超;郭宝健;王菲菲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14/415 | 分类号: | C07K14/415;C12N15/29;C12N15/82;C12N1/21;C12N5/10;A01H5/00;A01H6/20;A01H6/46;C12R1/01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薛海霞;董建林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麦 调控 基因 hverf2 11 蛋白 及其 育种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大麦耐湿调控基因HvERF2.11、蛋白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大麦耐湿基因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个大麦耐湿调控基因
背景技术
湿害(waterlogging)是指土壤水分过多造成的缺氧环境,对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所产生的危害。湿害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尤其在北美、澳大利亚、中国、印度等国较为严重。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不断增加,旱涝灾害发生频繁,湿害已经成为影响农作物生产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据统计,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16%耕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湿涝危害,湿害往往导致作物减产约20%-30%,严重的湿害甚至导致绝收。我国是世界上受湿涝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大约有30%的耕地面积受到不同程度洪涝影响,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仅在2013年,我国因为洪涝造成农田受灾面积达1.19×107hm2,造成了3000亿元以上的直接经济损失。
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个基因协同表达调控模式,以适应逆境胁迫。近年来,对植物响应逆境胁迫研究已从单个功能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鉴定转向对转录因子的鉴定及调控功能研究。一个与逆境胁迫相关的转录因子,可同时调控下游一系列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变化。因此,转录因子对作物抗逆性改良的效果可能比单个功能基因更好。水稻、拟南芥、猕猴桃等植物中克隆的耐湿调控基因均属于转录因子ERF-VIIs 亚族基因,目前大麦中作为转录因子的耐湿调控基因尚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大麦耐湿基因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在大麦中鉴定到54个属于ERF基因家族;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大麦耐湿调控相关蛋白,所述的蛋白为如下(a)或(b):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025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