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模块与显示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02787.X | 申请日: | 2019-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307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陈威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蔡洪贵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块 显示装置 | ||
一种背光模块包括背板、发光元件、第一反射机构与第二反射机构。背板具有反射底面。发光元件设置于背板上,且发光元件用于提供第一光束与第二光束。第一反射机构与第二反射机构分别设置于反射底面,且位于发光元件的相对两侧。第一反射机构与第二反射机构之间设有出光口,且来自发光元件的第一光束直接穿过出光口。第一反射机构与第二反射机构各自具有朝向反射底面的第一反射面。第一反射机构的第一反射面、反射底面与出光口设置在来自发光元件的第二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一种采用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亦被提出。本发明的背光模块与显示装置具有混光效果佳的功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块与显示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与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采用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为光源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因LED的效率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提升,因此可使用较少数量的LED即可达到直下式背光模块所欲提供的光学辉度的要求。然而,因使用LED数量减少,且直下式背光模块厚度不可过厚的限制下,会衍生出直下式背光模块画面亮暗不均的问题。
一般来说,为了解决直下式背光模块画面亮暗不均的问题,可于LED上方设置发散透镜,如此一来可降低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厚度,并使画面较为均匀。然而,此类直下式背光模块的整体厚度仍与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厚度相差甚多。因此,如何更进一步地实现直下式背光模块的轻薄化,已成为相关厂商的开发重点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薄型化的背光模块,其混光效果佳。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背光均匀度佳且兼具成本优势。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背光模块。背光模块包括背板、发光元件、第一反射机构与第二反射机构。背板具有反射底面。发光元件设置于背板上,且发光元件用于提供第一光束与第二光束。第一反射机构与第二反射机构分别设置于反射底面,且位于发光元件的相对两侧。第一反射机构与第二反射机构之间设有出光口,且来自发光元件的第一光束直接穿过出光口。第一反射机构与第二反射机构各自具有朝向反射底面的第一反射面。第一反射机构的第一反射面、反射底面与出光口设置在来自发光元件的第二光束的传递路径上。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块与显示模块。背光模块包括背板、发光元件、第一反射机构与第二反射机构。背板具有反射底面。发光元件设置于背板上,且发光元件用于提供第一光束与第二光束。第一反射机构与第二反射机构分别设置于反射底面且位于发光元件的相对两侧。第一反射机构与第二反射机构之间设有出光口,且来自发光元件的第一光束直接穿过出光口。第一反射机构与第二反射机构各自具有朝向反射底面的第一反射面。第一反射机构的第一反射面、反射底面与出光口设置在来自发光元件的第二光束的传递路径上。显示模块配置于背光模块上。
基于上述,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中,位于发光元件相对两侧的两反射机构与发光元件并列于背板的反射底面上,且透过其中一反射机构的第一反射面与背板的反射底面将来自发光元件的部分光束反射并传递至两反射机构间的出光口,由于增加光源的行进路线,有助于提升背光模块的混光效果与整体的出光均匀度,因此可有效减少背光模块的厚度,达到轻薄化。另一方面,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因采用上述实施例的背光模块,在不使用扩散板的情况下仍可具有良好的混光效果,因此可进一步达到轻薄化的效果,且能降低整体的生产成本。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2及图3分别是图1的显示装置在不同方向上的剖面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0278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脉冲产生电路
- 下一篇: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