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草甘膦生化废水处理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03710.4 | 申请日: | 2019-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026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朱振煌;卢道平;林雄水;常凯;严滨;叶茜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舟纵横(厦门)流体技术有限公司;厦门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01/16;C02F103/36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马小星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草 生化 废水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草甘膦生化废水处理方法,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将草甘膦生化废水与絮凝剂混合后进行超滤,得到超滤浓缩液和超滤透析液;将得到的超滤透析液与第一阻垢剂混合后依次进行低压纳滤和高压纳滤,得到纳滤浓缩液和纳滤透析液;将所得到的纳滤透析液与第二阻垢剂混合后依次进行低压反渗透和高压反渗透,得到反渗透浓缩液和反渗透透析液。本发明提供的处理方法首先通过超滤除去草甘膦生化废水中的悬浮物、色素和细菌等杂质,然后经过纳滤进一步除去色素、COD和二价盐等,最后经过反渗透除去氨氮、一价盐等,使处理后的废水达到直接排放的标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草甘膦生化废水处理的方法。
背景技术
草甘膦生产废水中主要含有甲醛、甘氨酸、盐酸、双甘酸、亚磷酸和氯离子、二乙醇胺以及大量的难以推测成分和结构的中间副产物,具有高有机物浓度、高生物毒性、高盐度等特点,是一种非常难处理的有机废水。目前常用的处理方法为经生化系统处理,常用的生化处理工艺有:催化还原工艺、高级氧化工艺、A2/O工艺、组合气浮工艺等。但是,经生化处理后得到的草甘膦生化废水仍含有大量悬浮物、COD、氨氮、盐分等成分,直接排放对环境污染较大。经生化处理后得到的草甘膦废水,现有的处理方式大多为直接排入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由于此时的水质仍较差,加大了污水厂的处理难度,在水质高峰期还存在有限制厂区排放污水的可能,从而制约生产,故应该对该废水单独进行深度处理。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草甘膦生化废水处理的方法,本发明提供的处理方法处理后的废水满足回用或直排标准。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草甘膦生化废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草甘膦生化废水与絮凝剂混合后进行超滤,得到超滤浓缩液和超滤透析液;
2)将所述步骤1)得到的纳滤透析液与第一阻垢剂混合后依次进行低压纳滤和高压纳滤,得到纳滤浓缩液和纳滤透析液;所述低压纳滤的压力为1~2MPa,高压纳滤的压力为4.5~5.5MPa;
3)将所述步骤2)得到的纳滤透析液与第二阻垢剂混合后依次进行低压反渗透和高压反渗透,得到反渗透浓缩液和反渗透透析液;所述低压反渗透的压力为2~3MPa,所述高压反渗透的压力为4~6MPa。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草甘膦生化废水的COD值为2046~2223mg/L,氨氮含量为483~506mg/L,电导率为13000~20000μs/cm。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混合后所得溶液中絮凝剂的浓度为30~50ppm。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超滤所用超滤膜的截留分子量为100000~200000Da;超滤的压力为0.4~0.8MPa,温度为20~50℃,pH值为5~8。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混合后所得混合液中第一阻垢剂的浓度为5~8ppm。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低压纳滤和高压纳滤所用纳滤膜的截留分子量独立地为200~500Da;所述低压纳滤和高压纳滤的温度独立地为20~45℃,pH值独立地为5~8。
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混合后所得混合液中第二阻垢剂的浓度为5~8ppm。
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低压反渗透所用反渗透膜的截留分子量为100~200Da,高压反渗透所用反渗透膜的截留分子量为50~100Da;所述低压反渗透和高压反渗透的温度独立地为20~45℃,pH值独立地为5~8。
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反渗透透析液的COD值≤30mg/L,氨氮含量≤35mg/L,电导率为≤800μs/cm。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的超滤浓缩液进行生化处理;所述步骤2)中的纳滤浓缩液和步骤3)中的反渗透浓缩液进行焚烧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舟纵横(厦门)流体技术有限公司;厦门理工学院,未经同舟纵横(厦门)流体技术有限公司;厦门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0371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