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充电线可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04150.4 | 申请日: | 2019-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913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9 |
发明(设计)人: | 王军;汪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科创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G01N33/44;B65H75/44;B60L5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风雅颂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03 | 代理人: | 杨红梅 |
地址: | 236700 安徽省亳州***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缆线 充电枪 充电桩 驱动 收卷部 升降 新能源汽车 充电端 充电线 可检测 酸碱液 插孔 绝缘体 酸碱度变化 充电机构 触电事故 电源电性 转动连接 浸入 收卷 桩体 缠绕 摩擦 检测 安全 发现 | ||
1.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充电线可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枪(4)、收卷部(6)、驱动部(7)和升降部(8),所述充电枪(4)通过电缆线(3)与充电桩的充电机构连接,充电枪(4)的充电端插入设在桩体(1)的插孔(5)后,其与电源(17)电性连接,所述收卷部(6)与所述的升降部(8)转动连接,在检测电缆线(3)时,将充电枪(4)的充电端插入到插孔(5),同时所述驱动部(7)驱动收卷部(6)将电缆线(3)缠绕在收卷部(6)的表面,然后驱动部(7)驱动升降部(8),将电缆线(3)全部浸入到酸碱液中,通过酸碱液的酸碱度变化判断电缆线(3)的情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充电线可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桩体(1)的内部设有内腔(2),所述内腔(2)的底部设有进口(15)和出口(16),所述进口(15)和出口(16)内部设有电磁阀,在检测电缆线时,进口(15)内的电磁阀开启,使酸碱液进入内腔(2)中,并使酸碱液在内腔(2)中的深度可以完全浸没电缆线,检测完成后,使出口(16)中的电磁阀开启,将酸碱液导出内腔(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充电线可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T形端头(11),所述内腔(2)的顶端设有固定件(10)和T形环槽(12),所述驱动部(7)与T形环槽(12)的中轴线重合,所述T形环槽(12)内设有与充电桩的充电机构电连接的导电铜片,所述T形端头(11)与T形环槽(12)滑动连接,并与导电铜片接触连接,所述固定件(10)固定在收卷部(6)侧面靠近端面的位置,所述电缆线(3)穿过桩体(1)并延伸至内腔(2),所述电缆线(3)位于内腔(2)的一部与固定件(10)固定连接,其端部与T形端头(11)固定连接,所述固定件(10)与T形端头(11)之间设置有足够长度的电缆线,用于升降部(8)在内腔(2)中自由升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充电线可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部(8)包括立柱(81)、螺纹杆(82)和连接板(85),所述立柱(81)的一端固定在内腔(2)的底部,立柱(81)内设有转孔(83),所述转孔(83)的四周分布有若干限位槽(84),所述螺纹杆(82)位于转孔(83)内,其一端正对于驱动部(7),另一端与转孔(83)的底部通过轴承连接,每个所述限位槽(84)内设有所述的连接板(85),所述连接板(85)与限位槽(84)滑动连接,连接板(85)朝向螺纹杆(82)的端面与螺纹杆(82)螺纹连接,所述连接板(85)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定位盘(86)的端面固定连接,所述定位盘(86)套在立柱(81)的外表面,所述连接板(85)的外侧面设有转动槽(87),所述转动槽(87)与收卷部(8)转动连接,所述螺纹杆(82)靠近驱动部(7)的侧面设有过渡槽(89),螺纹杆(82)靠近驱动部(7)的端部设有若干用于与驱动部(7)连接的下联动槽(88),所述下联动槽(88)与过渡槽(89)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充电线可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卷部(6)包括收卷柱(61)和连接柱(64),所述收卷柱(61)设有贯穿收卷柱(61)上下两端面的转动孔(62),所述转动孔(62)的侧壁设有与转动槽(87)转动连接的内转动盘(63),所述固定件(10)固定在收卷柱(61)侧面靠近端面的位置,所述连接柱(64)固定在收卷柱(61)靠近驱动部(7)的端面,连接柱(64)的中轴线位置设有连接孔(65),所述连接孔(65)设有若干用于与驱动部(7)连接的连接槽(66),所述连接孔(65)的中轴线与螺纹杆(82)的中轴线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科创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安徽科创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04150.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