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轨迹数据的干线交叉口协调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04256.4 | 申请日: | 2019-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756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2 |
发明(设计)人: | 马万经;黄望月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Q10/04 | 分类号: | G06Q10/04;G06Q50/3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翁惠瑜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轨迹 数据 干线 交叉口 协调 控制 方法 | ||
1.一种基于轨迹数据的干线交叉口协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采集干线交叉口车辆运行数据,分析获得车辆轨迹与相位差之间的关系,考虑交叉口排队影响因素,建立以协调车流总延误最小为目标的相位差优化模型,获得最优相位差方案,根据该最优相位差方案实现干线交叉口协调控制,所述相位差优化模型的约束条件包括交叉口原始排队情况预测约束和轨迹变化情况预测约束;
所述相位差优化模型为基于离散场景的随机线性规划模型,所建立的目标函数表达式为:
其中,p(h)为离散场景h的发生概率,表示离散场景h下车辆n在交叉口i的第j个转向的预测停车延误,CON为干线所有协调方向车辆编号集合,COI为干线所有协调方交叉口编号集合,COJ为干线所有协调转向集合,Ω为样本空间;
所述交叉口原始排队情况预测约束通过以下方式获得:
基于历史排队轨迹,提取交叉口原始排队情况的排队特征参数,对不同相位差下的交叉口原始排队情况进行分析,获得排队特征参数修正约束;
所述排队特征参数修正约束的获取步骤具体包括:
11)判断交叉口原始状态是否存在排队,若是,则执行步骤12),若否,则执行步骤13);
12)在不同相位差方案下确定不同的排队特征参数修正,具体地,
a1)当0≤ΔF<FQs0,排队特征参数修正如下所示:
nte1=nte0+ΔxdF (1)
ntm1=ntm0+ΔxdF (2)
FQe1=FQe0+ΔxdF (3)
FQs1=FQs0 (4)
nlm1=x-(nte1-FQe1)×ht/hs (5)
yspd=1 (6)
a2)当FQs0≤ΔF<nte0-(ntm0-nts0)时,排队特征参数修正如下所示:
nte1=nte0+FQs0 (7)
ntm1=ntm0+FQs0 (8)
FQe1=FQe0+ΔxdF (9)
FQs1=Rs+ΔxdF (10)
nlm1=x-(nte1-FQe1)×ht/hs (11)
yspd=1 (12)
a3)当nte0-ntm0+nts0≤ΔF≤nts0-ntm0+FQe0时,排队特征参数修正如下所示:
nte1=nte0-ntm0+nts0 (13)
ntm1=nts0 (14)
FQe1=FQe0+ΔxdF (15)
nlm1=x-(nte1-FQe1)×ht/hs (16)
yspd=0 (17)
a4)当nts0-ntm0+FQe0<ΔF≤C时,排队特征参数修正如下所示:
nts1=nts0+Rs (18)
nte1=nte0+ΔF-C+Rs (19)
ntm1=ntm0+ΔF-C+Rs (20)
FQe1=FQe0+ΔxdF (21)
nlm1=x-(nte1-FQe1)×ht/hs (22)
yspd=1 (23)
13)在不同相位差方案下确定不同的排队特征参数修正,具体地,
b1)当0≤ΔF≤FQs0-R时,排队特征参数修正如下所示:
nte1=nte0 (24)
ntm1=ntm0 (25)
yspd=0 (26)
b2)当FQs0-R≤ΔF≤FQe0-R时,排队特征参数修正如下所示:
nte1=nte0 (27)
ntm1=ntm0 (28)
yspd=1 (29)
b3)当FQe0-R<ΔF≤FQs0时,排队特征参数修正如下所示:
nte1=nte0+ΔF-(FQe0-R)=nte0+ΔxdF-FQe0+R (30)
ntm1=ntm0+ΔxdF-FQe0+R (31)
nlm0=x-(nte0-FQe0)×ht/hs (32)
yspd=1 (33)
b4)当FQs0<ΔF<nte0时,排队特征参数修正如下所示:
nte1=nte0+FQs0-FQe0+R (34)
ntm1=ntm0+FQs0-FQe0+R (35)
ntl0=x-(nte0-FQe0)×ht/hs (36)
yspd=1 (37)
b5)当nte0≤ΔF≤C时,排队特征参数修正如下所示:
nte1=nte0 (38)
ntm1=ntm0 (39)
yspd=0 (40)
上式中,ΔF为相位差,ΔxdF为相邻两个交叉口的相对相位差,FQs0为原始第一辆排队车开始排队的时间,nte0为原始预计下一辆排队车驶离交叉口的时间,ntm0为原始预计下一辆排队车结束排队的时间,nts0为原始预计下一辆排队车开始排队的时间,FQe0为原始第一辆排队车结束排队的时间,nlm0为原始预计下一辆排队车的排队位置,C为交叉口的周期时长,nte1为修正后预计下一辆排队车驶离交叉口的时间,ntm1为修正后预计下一辆排队车结束排队的时间,FQe1为修正后第一辆排队车结束排队的时间,FQs1为修正后第一辆排队车开始排队的时间,nlm1为修正后预计下一辆排队车的排队位置,nts1为修正后预计下一辆排队车开始排队的时间,x为交叉口处停车线所在位置,ht为车辆驶离交叉口的平均车头时距,hs为排队车头间距,yspd为是否修正后存在原始排队,Rs为交叉口协调相位红灯开始时间,R为红灯时长;
所述轨迹变化情况预测约束中的车辆轨迹相关参数基于交叉口原始排队情况预测获得,所述轨迹变化情况预测包括车辆通过第一个交叉口时的轨迹预测和车辆通过后续交叉口时的轨迹预测;
所述车辆通过第一个交叉口时的轨迹预测具体为:
21)判断原始轨迹是否存在停车,若是,则执行步骤22),若否,则执行步骤23);
22)在不同相位差方案下确定不同的车辆轨迹相关参数,具体地,
c1)当0≤ΔF<R-da0时,车辆轨迹相关参数预测如下:
te1=te0+ΔF (41)
s1=s0 (42)
c2)当R-da0≤ΔF<te0-da0时,车辆轨迹相关参数预测如下:
te1=te0+R-da0 (43)
s1=s0 (44)
c3)当te0-da0≤ΔF≤C-da0时,车辆轨迹相关参数预测如下:
te1=te0-da0 (45)
s1=s0-1 (46)
c4)当C-da0<ΔF<C时,车辆轨迹相关参数预测如下:
te1=te0+ΔF-C (47)
s1=s0 (48)
23)判断当前交叉口是否有排队,若是,则执行步骤24),若否,则执行步骤25);
24)在不同相位差方案下确定不同的车辆轨迹相关参数,具体地,
d1)当0≤te0≤FQs1时,车辆轨迹相关参数预测如下:
te1=te0+R (49)
s1=s0+1 (50)
d2)当FQs1<te0≤nts1时,车辆轨迹相关参数预测如下:
ts1=ts0-(ts0-FQs1)×hs/(ht×v) (51)
te1=FQs1+(ts1-FQs1)×(nte1-FQe1)/(nts1-FQs1) (52)
s1=s0+1 (53)
d3)当nts1<te0<nte1时,车辆轨迹相关参数预测如下:
te1=nte1 (54)
s1=s0+1 (55)
d4)当nte1≤te0≤C时,车辆轨迹相关参数预测如下:
te1=te0 (56)
s1=s0 (57)
25)在不同相位差方案下确定不同的车辆轨迹相关参数,具体地,
e1)当0≤te0<R时,车辆轨迹相关参数预测如下:
te1=R (58)
s1=s0+1 (59)
e2)当R≤te0≤C时,车辆轨迹相关参数预测如下:
te1=te0 (60)
s1=s0 (61)
上式中,R为红灯时长,da0为原始停车延误,te0为原始车辆离开交叉口的时间,s0为原始停车次数,te1为预测车辆离开交叉口的时间,s1为预测停车次数,v为车的行驶速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轨迹数据的干线交叉口协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通过后续交叉口时的轨迹预测具体为:
根据各个交叉口排队情况的修正结果,对比车辆原始到达交叉口的时间与交叉口排队情况的关系,以原始轨迹不存在停车情况预测获得车辆轨迹相关参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0425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G06Q 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其他类目不包含的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处理系统或方法
G06Q10-00 行政;管理
G06Q10-02 .预定,例如用于门票、服务或事件的
G06Q10-04 .预测或优化,例如线性规划、“旅行商问题”或“下料问题”
G06Q10-06 .资源、工作流、人员或项目管理,例如组织、规划、调度或分配时间、人员或机器资源;企业规划;组织模型
G06Q10-08 .物流,例如仓储、装货、配送或运输;存货或库存管理,例如订货、采购或平衡订单
G06Q10-10 .办公自动化,例如电子邮件或群件的计算机辅助管理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