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器件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05500.9 | 申请日: | 2019-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706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5 |
发明(设计)人: | 罗佳佳;严舒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219/02 | 分类号: | C07D219/02;C07D265/38;C07D279/22;C09K11/06;H01L51/50;H01L51/5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德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65 | 代理人: | 林才桂;程晓 |
地址: | 430079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 延迟荧光材料 热活化 制备 发光层客体 高发光效率 材料应用 电子给体 发光效率 化学基团 结构通式 器件效率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器件,所述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的结构通式如下式一所示:式一R表示作为电子给体的化学基团,X、Y、Z分别为中的一种,X、Y、Z相同或不同。本发明的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具有超快反向系间窜越速率及高发光效率,为具有显著TADF特性的TADF材料,当其作为发光层客体材料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器件时,可以有效提高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器件的发光效率,基于本发明的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器件具有非常高的器件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致发光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器件。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以其主动发光不需要背光源、发光效率高、可视角度大、响应速度快、温度适应范围大、生产加工工艺相对简单、驱动电压低、能耗小、更轻更薄、柔性显示等优点以及巨大的应用前景,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OLED器件的原理在于,在电场作用下,空穴和电子分别从阳极和阴极注入,分别通过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在发光层复合形成激子,激子辐射衰减发光。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作为OLED器件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器件的使用性能具有很大的影响。OLED器件的发光层一般含有主体材料和客体材料,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发光客体材料至关重要。早期的OLED器件使用的发光客体材料为荧光材料,由于其在OLED器件中单重态和三重态的激子比例为1:3,因此基于荧光材料的OLED器件的理论内量子效率(IQE)只能达到25%,极大的限制了荧光电致发光器件的应用。重金属配合物磷光材料由于重原子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使得它能够同时利用单重态和三重态激子而实现100%的IQE。然而,通常使用的重金属都是铱(Ir)、铂(Pt)等贵重金属,并且重金属配合物磷光发光材料在蓝光材料方面尚有待突破。纯有机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材料,具有电子给体(D)和电子受体(A)相结合的分子结构,通过巧妙的分子设计,使得分子具有较小的最低单三重能级差(ΔEST),这样三重态激子可以通过反向系间窜越(RISC)回到单重态,再通过辐射跃迁至基态而发光,从而能够同时利用单、三重态激子,也可以实现100%的IQE。
对于TADF材料,快速的反向系间窜越常数(kRISC)以及高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是制备高效率OLED器件的必要条件。目前,具备上述条件的TADF材料相对于重金属Ir配合物而言还是比较匮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具有超快反向系间窜越速率及高发光效率,为具有显著TADF特性的TADF材料,可作为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层材料。
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易于操作,且获得目标产物的产率较高。
本发明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器件,采用上述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作为发光层材料,从而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具有如下式一所示的化学结构:
式一
以上式一中,R表示作为电子给体的化学基团,X、Y、Z均为中的一种。
所述电子给体的化学基团R选自以下基团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的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为化合物1、化合物2或化合物3,所述化合物1、化合物2和化合物3的结构式分别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0550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