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拍照防抖性能测评的抖动轨迹生成方法、装置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07031.4 | 申请日: | 2019-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369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翟梦冉;王亚军;马治国;李旭东;王东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N17/00 | 分类号: | H04N17/00;H04N5/232;G06K9/6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王天尧;任默闻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拍照 性能 测评 抖动 轨迹 生成 方法 装置 系统 | ||
1.一种用于拍照防抖性能测评的抖动轨迹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线性加速度传感器和陀螺仪传感器获取多个被采样者手持具备防抖功能的终端多次拍照时对应的多个第一多轴向运动数据,其中,所述第一多轴向运动数据包括3轴线性加速度数据和3轴角速度数据;
对所述多个第一多轴向运动数据进行数据转换,获得多个第一多轴向位移数据,其中,每个第一多轴向位移数据组成一条抖动轨迹,所有抖动轨迹保存于运动轨迹数据库;
无防抖功能的终端置于振动平台上,该振动平台为6轴振动平台,将抖动轨迹数据库中的每条抖动轨迹数据传输给6轴振动平台,振动平台根据抖动轨迹数据描述的轨迹再现抖动场景,无防抖功能的终端获取每条抖动轨迹对应的抖动场景下的多张拍摄图片,对所述多张拍摄图片进行处理,获得每条轨迹对应的测评数据;
以测评数据为聚类维度,采用聚类算法对多条抖动轨迹进行分类,获得多个类别的抖动轨迹;
根据相应的测评数据,对每一类别的抖动轨迹进行聚类有效性评估;
当每一类别的抖动轨迹的聚类有效时,在每一类别的抖动轨迹中选取到质心距离最小的抖动轨迹作为每一类别的代表性抖动轨迹,所述每一类别的代表性抖动轨迹应用于防抖测评的抖动场景模拟;
对所述多个第一多轴向运动数据进行数据转换,获得多个第一多轴向位移数据,包括:
当所述第一多轴向运动数据包括3轴线性加速度数据时,对3轴线性加速度数据采用时域二重积分进行数据转换,获得3轴线位移数据;
对所述多个第一多轴向运动数据进行数据转换,获得多个第一多轴向位移数据,包括:
当所述第一多轴向运动数据包括3轴角速度数据时,对3轴角速度数据采用时域一重积分进行数据转换,获得3轴角位移数据;
所述每条轨迹对应的测评数据包括各方向平均锐度的时域标准差、各方向平均锐度的时域平均值、各方向最大锐度的时域标准差、各方向最大锐度的时域平均值、各方向最小锐度的时域标准差、各方向最小锐度的时域平均值,其中,所述各方向为图像处理中的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和正反45度角方向其中之一或多个。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拍照防抖性能测评的抖动轨迹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如下方式对3轴线性加速度数据采用时域二重积分进行数据转换,获得3轴线位移数据:
其中,N为采样点个数,为第n+1个采样点的线速度,为第一个采样点的线速度,为第n个采样点的线性加速度,为第n+1个采样点的线性加速度,tn+1为第n+1个采样点的时刻,tn为第n个采样点的时刻;为第n+1个采样点的线位移,为第n个采样点的线速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拍照防抖性能测评的抖动轨迹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如下方式对3轴角速度数据采用时域一重积分进行数据转换,获得3轴角位移数据:
其中,N为采样点个数,为第n+1个采样点的角位移,为第n个采样点的角速度,为第n+1个采样点的角速度,tn+1为第n+1个采样点的时刻,tn为第n个采样点的时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拍照防抖性能测评的抖动轨迹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对所述第一多轴向位移数据进行高通滤波,滤除时域积分带来的累积误差以及不属于抖动动作的低频位移分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拍照防抖性能测评的抖动轨迹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采用0均值标准化方法对多个测评数据进行预处理,获得具有相同度量标准的多个测评数据。
6.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用于拍照防抖性能测评的抖动轨迹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相应的测评数据,对每一类别的抖动轨迹进行聚类有效性评估,包括:
确定每一聚类维度对应的每一类别的抖动轨迹中的抖动轨迹个数;
根据相应的测评数据、所述抖动轨迹个数,确定每一类别的抖动轨迹对应的变异系数;
将所述变异系数与预设阈值进行比较,若所述变异系数不大于预设阈值,则认为相应类别的抖动轨迹的聚类有效;若所述变异系数大于预设阈值,则认为相应类别的抖动轨迹的聚类无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未经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07031.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