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活体植物细胞的观察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10293.6 | 申请日: | 2019-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042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4 |
发明(设计)人: | 蒋苏;刘晓楠;陈彦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齐鲁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Q1/02 | 分类号: | C12Q1/02 |
代理公司: | 济南千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企业) 37232 | 代理人: | 吴绍群 |
地址: | 2502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活体 植物 细胞 观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活体植物细胞的观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玻底培养皿的盖玻片上设置细胞存储腔;2)将植物细胞悬液置于细胞存储腔内部;3)将玻底培养皿置于倒置显微镜上进行观察。本发明提供的活体植物细胞的观察方法,可以固定在液体培养基中活体植物细胞的培养面积,实现荧光分析时长时间有效观察细胞动态生理活动,操作简单易行,同时无需另行生产专用的玻底培养皿,在市售的玻底培养皿上设置观察孔即可,同时有机硅胶隔板的制作简单易行,提高观察实验效率,降低观察实验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显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活体植物细胞的观察方法。
背景技术
显微镜是目前用来研究微观世界的重要工具。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的细胞结构等研究都需要借助显微镜来完成。对于传统的显微镜观察技术,在进行观察之前,往往需要事先杀死活体组织,并利用药物处理尽量将细胞内部结构固定,以便使细胞内部结构尽可能维持活体时的位置及形态,然后将待观察的组织细胞放置于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研究。由于细胞已经死亡并被固定,因此传统的显微镜观察体系无需考虑观察过程的耗时长短问题。
在细胞生命活动过程的研究中,利用荧光蛋白标识待研究的对象,通过对荧光蛋白的追踪,来研究其标识对象在生命过程中的功能与定位,是研究细胞生命特征动态变化的重要方法。已经死亡的细胞没有生命活动,因此无法观察到细胞生命活动的变化过程,因此荧光蛋白标识分析只能利用活体细胞来完成。
由于植物体外培养的细胞有聚集成团的特性,普通的凹室培养观察装置无法满足单细胞培养观察要求。在传统利用盖玻片和载玻片夹层来观察单细胞的体系中,水分只能保持20~30分钟左右,当水分蒸发完毕后,盖玻片和载玻片之间的细胞将会死亡,因此无法用来进行更长时间的观察。随后又出现了改进的封片技术,在盖玻片和载玻片四周涂一层中性树胶,以减少水分的蒸发,该方法虽然能根据封存的严密程度,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一定的湿度,但封存在内的细胞因缺少氧气的置换,无法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也常在较短时间内因缺氧导致死亡。
使用液体培养基可以进行细胞的长时间培养。在液体培养基中,体外培养的动物细胞具有贴壁生长的特性,使用市售的玻底培养皿,即可在倒置显微镜下达到边观察边长期培养的目的。而体外培养的植物细胞没有贴壁生长特性,且悬浮于液体培养基中,在进行荧光蛋白分析时,会因为植物单细胞的活动范围较大而导致荧光蛋白跟踪的观察效率非常低下,甚至找不到标记的细胞,无法对活体植物单细胞进行长时间的荧光观察。而现有技术中,还未能提供一种在对活体植物单细胞进行荧光分析时,可以长时间有效地观察细胞动态生理活动的方法。
公告号CN204417516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专用微量细胞培养皿,通过在玻底培养皿的盖玻片边缘设置隔板,提高培养皿可观察区的细胞密度,减少试剂用量,节约实验成本。但该方案需要细胞贴壁后加培养基至高于隔板的刻度线,对于不贴壁的植物细胞并不适用,无法解决植物细胞在培养皿中的培养面积较大的问题。
公告号CN208350612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便于免疫荧光样品制备的玻底培养皿,与上述专利类似,通过在玻底培养皿的盖玻片边缘设置弧形凸起,降低实验试剂的耗费,提高细胞、组织样品附着玻底的效率。但该方案在使用时减少了试剂用量,加速了水分的蒸发,因此仅适用于短期观察,对需要长期观察的实验并不适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活体植物细胞的观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玻底培养皿的盖玻片上设置细胞存储腔;2)将植物细胞悬液置于细胞存储腔内部;3)将玻底培养皿置于倒置显微镜上进行观察。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还包括在细胞存储腔外部加入培养液的步骤。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还包括为玻底培养皿盖上皿盖,并用封口膜封好皿口的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齐鲁师范学院,未经齐鲁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102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