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云服务的微纳卫星互联测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10741.2 | 申请日: | 2019-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130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于永军;凌宏辉;陈国星;张翔;郑侃;廖文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7/185 | 分类号: | H04B7/185;H04L29/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宝庆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服务 卫星 联测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云服务的微纳卫星互联测控方法,包括:测控站与服务器建立连接,服务器根据特定立方体卫星定时获取两行根数并实时转发至在线测控站;测控站获取两行根数后,天线客户端实时计算卫星的位置信息,并将卫星位置信息和天线状态信息返回给服务器;卫星过境时卫星数据客户端将卫星获取的原始接收数据转换为卫星上行指令模式传送至服务器,服务器将输入的卫星上行指令上传至卫星数据客户端,卫星数据客户端将数据转换为原始接收数据模式传送至卫星;服务器接收并显示来自卫星数据客户端的遥测信息;立方体卫星若接收到数据请求帧,则向测控站发送相应的数据应答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卫星联合测控技术,特别是一种基于云服务的微纳卫星互联测控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的立方体卫星测控技术多采用一星多站测控模式来实现卫星的多点测控。立方体卫星测控系统分为天线系统、伺服控制系统、信道系统以及软件系统。现有的立方体卫星测控系统由于以下原因造成联合测控系统搭建工作量大,各站点测控时间自由度低,由于测控工作需要多站点工作人员联调配合而影响了联合测控的可靠性,由于过境时间点极端(休息时间)而影响整体测控:(1)天线系统需要根据卫星信号波段选型搭建;(2)伺服控制系统需要根据卫星轨道进行相应的设置实现追踪;(3)不同波段的卫星信号对应不同的信道系统,信道系统和卫星信息格式也共同决定软件系统的设计;(4)硬件系统的搭建和软件系统的设计都需要根据不同卫星和地面测控站实现;(5)各测控站卫星过境时间不同,信号强度不同,长报文传输需要多站联调;(6)易受天气等客观因素和人为操作失误等主观影响导致丢帧现象出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云服务的微纳卫星互联测控方法,适用于立方体卫星的远程联合测控系统设计,方便各测控站接入系统,解决了测控系统搭建和软件适配问题、天线系统联调追踪卫星问题以及卫星测控数据存储及处理等问题。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云服务的微纳卫星互联测控方法,包括:
步骤1,测控站与服务器建立连接,服务器根据特定立方体卫星定时获取两行根数并实时转发至在线测控站;
步骤2,测控站获取两行根数后,天线客户端实时计算卫星的位置信息,并将卫星位置信息和天线状态信息返回给服务器;
步骤3,卫星过境时卫星数据客户端将卫星获取的原始接收数据转换为卫星上行指令模式传送至服务器,服务器将输入的卫星上行指令上传至卫星数据客户端,卫星数据客户端将数据转换为原始接收数据模式传送至卫星;
步骤4,服务器接收并显示来自卫星数据客户端的遥测信息;
步骤5,立方体卫星若接收到数据请求帧,则向测控站发送相应的数据应答帧。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为:(1)现有测控站只需要移植发布的天线客户端和卫星数据客户端就可以接入服务器,能够整合测控资源,并且极大地减少了软件重构工作量;(2)用户能够通过网络实现远程操控一个或多个地面站,提高测控的时间自由度和空间自由度,卫星数据存储到云服务器中,方便用户获取。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方法的系统框架图。
图2为本发明方法的网页端上行指令页面布局图。
图3为本发明方法的卫星数据客户端的工作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方法的天线客户端的工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一种基于云服务的微纳卫星互联测控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1,测控站与服务器建立连接,服务器根据特定立方体卫星定时获取两行根数,并实时转发至在线测控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1074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