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由MOS型器件变频驱动的负载功率调整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10814.8 | 申请日: | 2019-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617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徐开凯;雷浩东;黄平;李为民;赵建明;施宝球;李建全;刘继芝;徐银森;李晶;陈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上海朕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四川蓝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四川芯合利诚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遂宁市利普芯微电子有限公司;四川矽芯微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3K3/017 | 分类号: | H03K3/017;H03K3/57;H03K7/08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科诚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3113 | 代理人: | 张红卫;刘兰芳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mos 器件 变频 驱动 负载 功率 调整 电路 | ||
1.一种由MOS型器件变频驱动的负载功率调整电路,用于驱动单相负载,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电电路、PWM信号模块、栅极驱动电路、功率控制电路,其中,所述功率控制电路与单相负载串接后,与供电电路并接于交流市电中;所述供电电路的第一路正极输出端连接栅极驱动电路的电源输入端,供电电路的第二路正极输出端连接PWM信号模块的电源输入端,供电电路的负极输出端连接PWM信号模块的电源输出端、栅极驱动电路的电源输出端和功率控制电路的信号输出端;PWM信号模块的信号输出端通过栅极驱动电路连接功率控制电路的信号输入端;所述供电电路的负极输出端、功率控制电路的信号输出端、栅极驱动电路的电源输出端、PWM信号模块的电源输出端电位相同;
所述功率控制电路包括第六二极管至第九二极管构成的第二整流桥,还包括第一MOS管或第一IGBT管,所述第六二极管和第七二极管的中点连接交流市电端口,第八二极管和第九二极管的中点与单相负载连接,第六二极管和第八二极管的中点连接第一MOS管的漏极,或第一IGBT管的集电极;第七二极管和第九二极管的中点与第一MOS管的源极,或第一IGBT管的发射极相连作为功率控制电路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供电电路的负极输出端,第一MOS管或第一IGBT管的栅极作为功率控制电路的信号输入端与栅极驱动电路的信号输出端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由MOS型器件变频驱动的负载功率调整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电路包括第一变压器、第一二极管至第四二极管构成的第一整流桥、第一电容至第三电容、第一稳压芯片与第二稳压芯片,所述第一变压器的原边绕组连接交流市电,副边绕组连接第一整流桥的输入端,第一整流桥的正极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一电容的正极、第一稳压芯片的输入端和第二稳压芯片的输入端,第一整流桥的负极输出端连接第一电容至第三电容的负极、第一稳压芯片的公共端和第二稳压芯片的公共端;第二电容的正极连接第二稳压芯片的输出端,第三电容的正极连接第一稳压芯片的输出端,第一稳压芯片的输出端作为供电电路的第一路正极输出端,第二稳压芯片的输出端作为供电电路的第二路正极输出端,第一整流桥的负极输出端作为供电电路的负极输出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由MOS型器件变频驱动的负载功率调整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电路包括第一变压器、第一二极管至第四二极管构成的第一整流桥、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七至第九电容、第一稳压二级管、第二稳压二极管,所述第一变压器的原边绕组连接交流市电,副边绕组连接第一整流桥的输入端,第一整流桥的正极输出端串接第四电阻后,作为供电电路的第一路正极输出端;第一整流桥的正极输出端串接第三电阻后,作为供电电路的第二路正极输出端;所述第一整流桥的负极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七电容的负极、第一稳压二极管与第二稳压二极管的正极后作为供电电路的负极输出端,第七电容的正极连接第一整流桥的正极输出端,第一稳压二极管与第二稳压二极管的负极分别连接供电电路的第二路正极输出端,第八电容并接于第一稳压二级管两端,第九电容并接于第二稳压二级管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由MOS型器件变频驱动的负载功率调整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PWM信号模块包括单片机、第一晶振、第四电容与第五电容、第一按键至第四按键,所述第一晶振两端连接单片机的时钟输入两端,且第一晶振的一端串接第四电容、另一端串接第五电容后均连接到单片机的公共端;所述的四个按键分别串接于单片机的四个按键端口与公共端之间,所述单片机的电源输入端作为PWM信号模块的电源输入端连接供电电路的第二路正极输出端,单片机的公共端作为PWM信号模块的电源输出端连接供电电路的负极输出端,单片机的信号输出端作为PWM信号模块的信号输出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上海朕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四川蓝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四川芯合利诚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遂宁市利普芯微电子有限公司;四川矽芯微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电子科技大学;上海朕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四川蓝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四川芯合利诚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遂宁市利普芯微电子有限公司;四川矽芯微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10814.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检测人体可溶性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的方法
- 下一篇:冷链温湿度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