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病发病率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16659.0 | 申请日: | 2019-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925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孙宗涛;张合红;谭小香;李俊敏;陈剑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22/22 | 分类号: | A01G22/22;A01G13/00;A01N29/04;A01P2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宇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1 | 代理人: | 李学红 |
地址: | 31521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水稻 黑条矮缩 病毒 发病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农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病发病率的新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1)将萌芽的水稻种子进行种植,生长至二~三叶期;(2)用二苯基氯化碘盐均匀喷洒水稻叶;(3)将水稻材料饲喂携带RBSDV的灰飞虱;(4)移去水稻上所有的灰飞虱;(5)接毒材料移栽到恒温温室中,光照;(6)通过RT‑PCR检测确定水稻植株的感病情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病发病率的新方法。
技术背景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是斐济病毒属(Fijivirus)的成员之一,是一种严重危害水稻产量的双链RNA病毒。水稻在感染RBSDV后,植株表现出明显的矮缩,分蘖增多,叶色浓绿。RBSDV病毒粒子为典型的正二十面体球状结构,含内外两层衣壳,基因组包含10条双链RNA(double strand RNA,dsRNA),按其在凝胶上的电泳迁移率由慢至快依次命名为S1~S10。除了S5、S7及S9包含两个开放阅读框(openreading frames,ORF)外,其他的基因分别编码一个蛋白。S1、S2及S3分别编码一个RNA依赖的RNA聚合酶(P1)、一个核心蛋白(P2)及一个加帽酶(P3)。S4、S8及S10分别编码病毒的结构蛋白B-刺突(P4)、病毒粒子的核心蛋白(P8)及外壳蛋白(P10)。P1、P2、P3、P4、P8和P10这6个蛋白是病毒粒子的结构蛋白。S7编码的P7-1蛋白为管状结构,与病毒在细胞间的运动有关,P7-2具有核定位信号的功能。P5-1、P6和P9蛋白共同组成病毒质作为病毒复制组装的场所。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由介体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进行传播,不经卵传播。RBSDV寄主范围很广泛,包括水稻、玉米、小麦、大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等共60多种禾本科作物。目前主要侵染玉米和水稻两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严重危害我国的粮食安全。RBSDV侵染植物后引起植株矮小,分蘖增多,结实率低,发病后期在叶背面会出现白色瘤状隆起。RBSDV侵染水稻后会引起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病,侵染玉米后会引起玉米粗缩病。研究发现,近年来,随着气温不断升高,病毒传播介体灰飞虱密度增大及单一的耕作制度,使得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越来越严重。目前除了通过喷洒杀虫剂来降低传毒介体灰飞虱的虫口密度,还未找到有效的防治该病的方法,但喷施杀虫剂会带来严重的农药残留问题。因此,加强对RBSDV致病机制的研究,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二苯基氯化碘盐(Diphenyleneiodonium chloride,DPI)是一种NADPH氧化酶(由RBOH基因编码)抑制剂,也是一种TRPA1激活剂,其通过抑制NADPH氧化酶活性,减少细胞中O2-的产生,从而降低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积累。近年研究显示,ROS除了作为植物代谢过程中一种有毒害作用的物质外,它还在植物应对病原菌的防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OS在植物应激反应中充当第二信使的作用,水稻中较高基础水平的ROS积累能增强水稻对RBSDV侵染的抗性。二苯基氯化碘盐会抑制ROS的积累,然而,目前关于二苯基氯化碘盐能提高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病发病率并没有报道。
发明内容
为了提供一种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发病率高的水稻,以便为更好的研究该病毒病提供有力条件,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二苯基氯化碘盐提高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病发病率的新方法。
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1)将萌芽的水稻种子进行种植,生长至二~三叶期;
(2)用二苯基氯化碘盐均匀喷洒水稻叶;
(3)将水稻材料饲喂携带RBSDV的灰飞虱;
(4)移去水稻上所有的灰飞虱;
(5)接毒材料移栽到恒温温室中,光照;
(6)通过RT-PCR检测确定水稻植株的感病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大学,未经宁波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1665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