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立式双光路感烟探测迷宫及其探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17007.9 | 申请日: | 2019-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098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2 |
发明(设计)人: | 武传伟;牛小民;陶超;金鑫;巩建福;张崇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B17/107 | 分类号: | G08B17/107;G01N15/06 |
代理公司: | 郑州德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28 | 代理人: | 黄红梅;黄军委 |
地址: | 450001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收管 发射管 感烟探测迷宫 光轴 探测 测量腔 夹角为 双光路 迷宫 光路 响应能力 准备阶段 校准 钝角 后向 前向 锐角 误报 烟雾 检测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立式双光路感烟探测迷宫及其探测方法,其中,感烟探测迷宫包括迷宫测量腔和设于所述迷宫测量腔内的第一接收管、第二接收管和发射管,其中,所述第一接收管的光轴与所述发射管的光轴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一接收管与所述发射管构成前向光路;所述第二接收管的光轴与所述发射管的光轴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二接收管与所述发射管构成后向光路。探测方法包括准备阶段和检测阶段。该感烟探测迷宫具有设计科学、提高对各种烟雾的响应能力、降低误报、相互校准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感烟探测器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了一种立式双光路感烟探测迷宫及其探测方法。
背景技术
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广泛使用的感烟探测器有离子感烟探测器和光电感烟探测器两种。离子感烟探测器对各种明火烟雾探测效果较好,对阴燃火烟雾也能探测,但由于它容易受环境影响,误报警率较高,且含有低能量的污染源,无法满足对产品绿色环保的要求,基本已被光电感烟探测器取代。
目前,市面上销售的感烟火灾探测器都是采用单一红外光束散射原理,这种结构的探测器的背景信号较弱,容易制造,因此被广泛采用,其对粒径较大的白色或灰色烟雾探测灵敏度较高,但是对粒径较小的黑色烟雾探测灵敏度较差;具体地,散射角θ>90°的前向式光路结构对产生黑烟的固体、液体火响应迟钝,对产生粒径小于0.4μm粒子的明火基本不响应,散射角θ<90°的后向式光路结构对于水雾、灰尘等粒径与烟雾颗粒类似的非火警干扰因素无法辨别。为提高现有感烟探测器对粒径较小黑色烟雾的灵敏度,常采用降低报警阈值的方式,但当有灰尘、香烟烟雾等颜色很浅的烟雾干扰时,很小的烟雾浓度就会使探测器出现超过报警阈值的响应输出,常常出现误报警的现象。
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理想的技术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设计科学、提高对各种烟雾的响应能力、降低误报、相互校准的立式双光路感烟探测迷宫,本发明还提供了该立式双光路感烟探测迷宫的探测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立式双光路感烟探测迷宫,包括迷宫测量腔和设于所述迷宫测量腔内的第一接收管、第二接收管和发射管,其中,所述第一接收管的光轴与所述发射管的光轴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一接收管与所述发射管构成前向光路;所述第二接收管的光轴与所述发射管的光轴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二接收管与所述发射管构成后向光路。
一种应用于所述立式双光路感烟探测迷宫的探测方法,包括准备阶段和检测阶段;
准备阶段
上电后,前20秒在无烟环境下执行以下过程:
步骤11,打开所述发射管,持续100us,得到所述第一接收管信号为Qni;
步骤12,打开所述发射管,持续100us,得到所述第二接收管信号为Pni;
步骤13,复用20秒内得到的数据Qni得到无烟时所述第一接收管信号平均值Qn0,同理得到所述第二接收管的信号平均信号Pn0;
检测阶段
开机预热完成后执行以下过程;
步骤21,打开所述发射管,在所述第一接收管上检测到接收信号Qn,延时100us;
步骤22,打开所述发射管,在所述第二接收管上检测到接收信号Pn,延时100us;
步骤23,如果Qn与Qn0差值大于出厂时校准报警值QC,并且Pn值与Pn0的差值大于设定阈值PN,则进行火灾报警,否则转到步骤25;
步骤24,如果Qn与Qn0的差值大于设定阈值QN,并且Pn与Pn0差值大于出厂时校准报警值PC,则进行火灾报警,否则转到步骤2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1700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