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圆形7节点交互式微动数据采集系统及流程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17210.6 | 申请日: | 2019-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318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9 |
发明(设计)人: | 陈旭;王成;陈曦微;代永文;孟庆明;王国义;房师涛;郑懿;郭柏里;梁居祥;贾丁;汪爱鸿;张文;叶至盛;陈立炯;芮庚豪;蒋蔚;贺蕾铭;黄骏;靳山;文多祥;从会涛;吴政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铁路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18 | 分类号: | G01V1/18;G01V1/24;G01V1/3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钱成岑 |
地址: | 100044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震记录仪 数据采集系统 节点交互 施工效率 数据采集 虚拟圆 台阵 对比分析 观测系统 核心参数 节点系统 目标频段 施工成本 最大波长 圆心处 均布 | ||
本发明公开了圆形7节点交互式微动数据采集系统,包括7个地震记录仪组成的台阵,其中6个地震记录仪均布在同一个虚拟圆的圆周上,1个地震记录仪设置在虚拟圆的圆心处;台阵的直径应不小于目标频段中的最大波长。本发明的效果是:相比于传统4,6节点观测系统,对比分析了两个核心参数:1.数据采集质量;2.施工效率,7节点系统在数据采集质量、施工效率以及施工成本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圆形7节点交互式微动数据采集系统及流程。
背景技术
微动是一种没有特定震源,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观测到的振幅很小的微弱振动,其形变位移量只有几微米到几十微米。微动的来源主要包括自然因素(风、海浪、固体潮、气候变化等)以及人为因素(人类活动,机械振动等)。来自远震源的波动在传播过程中要经过途中地层介质,会携带与地层特性有关的地球物理信息,因此通过观测和研究地表微动,可以得到地层弹性参数以及结构特征。
研究微动常用的方法有FK和SPAC法,由于FK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SPAC法的数据采集是通过观测台阵来完成的。目前已有的SPAC数据采集台阵设计多为圆形4节点和6节点,多用于对精度要求不太高的地下大尺度结构研究,此类台阵获取的微动数据质量较差,相关性不够,如果用于城市浅地表结构探测,则难以保证速度结构反演精度,对地层结构分析带来很大的偏差,无法满足工程地勘需求。另一方面,传统台阵仅具有数据采集功能,不具备实时数据传输及监测功能,必须等数据全部采集完毕将数据带回后才能进行分析处理,缺少了现场数据质量判断环节,一旦数据质量不合格,则只能返场进行新一轮数据采集,势必会影响工程进度,产生额外费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圆形7节点交互式微动数据采集系统及流程。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圆形7节点交互式微动数据采集系统,包括7个地震记录仪组成的台阵,其中6个地震记录仪均布在同一个虚拟圆的圆周上,1个地震记录仪设置在虚拟圆的圆心处;
台阵的直径应不小于目标频段中的最大波长。
作为优选方式,从任意方向看,测点间距不应小于目标频段中最短波长的一半,以减小波数域的混频误差。
作为优选方式,测点间距的最大间距取5~6倍的目标频段的最大波长。
作为优选方式,目标频段中最大波长和最小波长与场地特征参数有关,需利用场地下方三十米平均横波波速Vs30和自振动周期TG来确定:λ=0.05×VS30×TG。
作为优选方式,虚拟圆的半径为:
Δxmin=λmin/2
Δxmax=5λmax~6λmax
式中:λmin、λmax最小波长和最大波长
Δxmin、Δxmax观测台阵的最小半径和最大半径。
作为优选方式,
微动数据采集现场环境评估应包含以下几项内容:
(1)测区空间情况:获取测区高精度平面图及地下管线分布图等,根据区域内部地形条件及地上地下建构筑物分布情况进行网格划分,排查环境不良区域,为优化侧线设置提供参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铁路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铁路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172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