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下室分期逆作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23498.8 | 申请日: | 2019-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805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朱毅敏;徐磊;王彬楠;陈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00 | 分类号: | E04G21/00;E04G21/14;E04G21/16;E04B1/24;E04B1/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120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室 分期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下室分期逆作施工方法,属于地下结构逆作法施工技术领域。所述施工方法,先进行竖向传力结构及分期地连墙施工;然后采用顺做法施工地下室的钢柱、B1层水平结构、B0层水平结构及B1层核心筒,形成箱体承力结构;再采用逆作法依次施工地下室其余各层,采用顺作法完成地下室核心筒的剪力墙施工;最后,待二期地下室施工完毕后,自上而下拆除分期地连墙,并完成水平钢梁连接贯通。其中,箱体承力结构具有较好的整体性、较大的刚度,能够将地上结构的应力平顺传递至下方的钢柱及灌注桩上,防止局部桩基应力较大产生的不均匀沉降的问题,同时,本发明还解决了分期地连墙拆除及水平钢梁延长对接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下室分期逆作施工方法,属于地下结构逆作法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建筑地下室的逆作法施工技术因具有安全度高及节省工期两大优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目前,超高层建筑多为主楼+裙房的建筑形式,其基坑面积一般较大,同时考虑到场地、安全和资源等因素,超高层建筑基坑常需要采用分期地连墙进行分坑分期施工。而在相邻基坑的地下室施工完毕后,通常需将分期地下连续墙等围护结构拆除,使得相邻两期地下室结构接长贯通。
钢结构应用可以加快地下室的施工速度,但由于其单根结构部件的质量通常较大,同时钢结构节点构造复杂,且在B0层楼层板承受较大堆载时,在结构节点处会产生较大应力,危害施工安全,另外,分期地连墙换撑过程中钢结构的稳定性较难保证,相邻地下室围护结构的拆除接长存在技术难点,在逆作钢结构地下室目前则较少被采用,且在现有的施工方法研究中也少有提及。
需要说明的是,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下室分期逆作施工方法,解决了B0层楼层板承受堆载的问题以及分期地连墙拆除及水平钢梁的延长拼接问题,具有施工效率快、施工精度高、施工成本低等优点。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包括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地下室分期逆作施工方法,所述地下室分期施工,包括由分期地连墙分隔的一期地下室和二期地下室,一期地下室包括水平钢梁,二期地下室与地下连续墙拼接处为水平钢梁;水平钢梁上设置有水平钢次梁,水平钢次梁上铺设压型钢板组合式楼层板;
所述施工方法包括:
步骤一,进行竖向传力结构及分期地连墙施工,竖向传力结构采用一柱一桩形式,包括底部的灌注桩及上部钢柱,分期地连墙作为一期地下室施工期间的围护结构;
步骤二,开挖B1层土体至B1层设计标高,放线定位B1层水平钢梁,吊装B1层水平钢梁与钢柱实现刚性连接,施工B1层水平钢次梁,进行B1层楼层板施工,完成B1层水平结构施工;放线定位B0层水平钢梁,吊装B0层水平钢梁,使B0层水平钢梁与钢柱刚性连接,施工B0层水平钢次梁,进行B0层楼层板施工,完成B0层水平结构施工;搭设剪力墙模板,完成B1层核心筒剪力墙施工,形成包含钢柱、B0层水平结构、B1层水平结构、B1层核心筒的箱体承力结构;根据施工需要,预留垂直方向的运料口;
第三步,采用逆作法依次施工地下室其余各层,直至地下室底板施工完毕,采用顺作法完成地下核心筒的剪力墙施工;
第四步,待二期地下室施工完毕后,自上而下拆除分期地连墙,并完成一期地下室与二期地下室的水平钢梁连接贯通,完成运料口的封堵。
进一步,地下室水平钢梁与分期地连墙的连接处设置有腰梁,腰梁上预留安装孔,水平钢梁的一端固定于安装孔中。
进一步,步骤四中,至上而下拆除分期地连墙,并完成一期地下室与二期地下室的水平钢梁连接贯通,具体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234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