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燃料电池隔离件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23661.0 | 申请日: | 2019-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914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发明(设计)人: | 高田智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8/0228 | 分类号: | H01M8/0228;H01M8/02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苗堃;金世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料电池 隔离 | ||
本发明提供耐腐蚀性优异、导电性优异的燃料电池隔离件。所述燃料电池隔离件在基材上具有含有掺锑氧化锡和掺锡氧化铟的复合膜,上述复合膜中的锡与铟的元素比(Sn/In)为1.4以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料电池隔离件。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燃料电池的隔离件,已知通过压制加工等而形成的具有凹凸形状的隔离件。该隔离件被配置在成为单电池单元的膜电极接合体的气体扩散层上,气体扩散层侧的面构成形成反应气体等的流路的气体面,另一面构成形成冷却水等的流路的冷却面。该隔离件通常还具有导电性,以获取从单电池单元得到的电力。
另外,要求隔离件对膜电极接合体中产生的氢氟酸系酸等具有耐腐蚀性。
日本特开2007-26868号公报公开了一种燃料电池,其是在固体电解质膜的电极面和隔离件的层叠构造中设置有集电部的燃料电池,在隔离件的与集电部的电极面的接触部形成有氧化铟的被膜。
本发明人为了抑制作为稀有金属的铟的使用量,对使用掺锑氧化锡(ATO)进行了研究。然而,ATO膜与氧化铟膜相比,导电性低。而且,ATO膜的耐腐蚀性较低,基材成分有时因渗透的酸等而附着在ATO膜上,导电性有时会进一步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耐腐蚀性优异、导电性优异的燃料电池隔离件。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燃料电池隔离件在基材上具有含有掺锑氧化锡和掺锡氧化铟的复合膜,上述复合膜中的锡与铟的元素比(Sn/In)为1.4以下。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燃料电池隔离件在基材上依次具有复合膜和掺锡氧化铟膜,所述复合膜含有掺锑氧化锡和掺锡氧化铟,上述复合膜中的锡与铟的元素比(Sn/In)为1.4以下。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三燃料电池隔离件在基材上依次具有掺锑氧化锡膜和掺锡氧化铟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耐腐蚀性优异、导电性优异的燃料电池隔离件。
根据下文给出的详细描述以及附图将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其中详细描述和附图仅通过说明的方式给出,因此不应视为限制本发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隔离件的一个例子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隔离件的使用状态的一个例子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是表示燃料电池隔离件的接触的一个例子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4是表示复合膜中的锡和铟的元素比与耐腐蚀试验前的接触电阻的关系的图表。
图5是表示复合膜中的ATO的比率和复合膜上的ITO膜的有无、与耐腐蚀试验后的接触电阻的关系的图表。
图6是表示复合膜中的ATO的比率与耐腐蚀试验前的接触电阻的关系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对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隔离件的概要进行说明。图1的例子所示的燃料电池隔离件10在基材1上具有被膜(2以及3)。
如图2的例子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隔离件10被配置为气体面4侧与膜电极接合体20所具有的气体扩散层对置,形成气体流路,并且具有用于获取从膜电极接合体20得到的电力的导电性。
燃料电池为了获得所需的电压,通常以层叠上述膜电极接合体20而成的堆叠方式使用。如图3的例子所示,在堆叠膜电极接合体20的情况下,燃料电池隔离件10的冷却面5的至少一部分接触,构成接触部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236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