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β-磷酸三钙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24031.5 | 申请日: | 2019-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827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30 |
发明(设计)人: | 王欣宇;沈非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25/32 | 分类号: | C01B25/32;B82Y30/0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崔友明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磷酸三钙纳米粉体 制备 钙离子溶液 聚丙烯酰胺 磷酸三钙 悬浊液 微波辅助共沉淀法 磷酸盐水溶液 软模板剂 生物医用 微波辐射 形貌规则 分散性 骨移植 结晶度 均一 粒径 载药 煅烧 洗涤 沉淀 冷却 配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β‑磷酸三钙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配置钙离子溶液,并向所述钙离子溶液中加入聚丙烯酰胺,搅拌均匀后,静置,然后,加入磷酸盐水溶液,继续搅拌,并维持反应体系的pH至7~14,得到悬浊液A;2)将所述悬浊液A微波辐射后,静置,得到磷酸三钙沉淀;3)将所述磷酸三钙洗涤、干燥后,煅烧、冷却,得到β‑磷酸三钙纳米粉体。本发明采用聚丙烯酰胺作为软模板剂,结合微波辅助共沉淀法,使所制β‑磷酸三钙纳米粉体具有较高的纯度、较小的粒径、较好的结晶度、良好的分散性,且其形貌规则均一、性能稳定,可良好的用于骨移植等生物医用领域以及载药方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粉体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β-磷酸三钙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β-磷酸三钙,英文缩写β-TCP([β-Ca3(PO4)2]),主要元素为钙(Ca)、磷(P),Ca/P为1.5。由于β-TCP元素成分与人体天然骨骼的无机成分(Ca10(PO4)6(OH)2)相似,因此,β-磷酸三钙有着较高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以及生物降解性。大量文献以及生物实验表明,当β-磷酸三钙作为骨修复材料植入体内后,由于其在生物体内的高相容性,使得β-TCP在降解过程中产生产物钙、磷的同时,参与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促进生物体内骨的生长。此外,大量临床实验表明,β-磷酸三钙在生物体内无局部、全身性毒副反应、无排斥反应。综合β-磷酸三钙优良的生物性能,其还被广泛地应用于药物载体、发光材料和催化剂等方面。此外,文献表明,纳米尺寸下的β-磷酸三钙,由于其小尺寸效应,在提高材料韧性,防止穿晶断裂方面,对材料力学性能有显著的提高效果,其原因在于,随着晶粒尺寸的降低,晶界数量增加,从而增大了晶界面的比表面积,随着比表面积的增大,更利于易于β-磷酸三钙作为骨修复材料的降解,从而大幅度的增加了生物体内材料的活性。
目前,β-磷酸三钙粉体的制备方法总体上可分为干法工艺、湿法工艺。干法工艺包括机械化学合成法和固相合成法;湿法工艺包括传统化学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超声化学法等。机械化学合成法产物粒度分布不均且易团聚,机械处理时间长,能耗大,研磨介质的磨损会对产物造成污染;固相合成法产物晶粒较粗且易团聚,组成不均匀,经常伴有杂质的产生;传统化学沉淀法产物中容易引入杂质,形貌不均并且容易团聚;溶胶-凝胶法反应时间长,有些原料为有机物对人有伤害,凝胶中存在大量微孔,在干燥过程中会产生收缩;微乳液法的工艺复杂,成本高,有些原料对环境不利;超声化学法需要特殊的实验设备。综上所述,干法工艺路线通常需高温,这就导致晶体颗粒易团聚且纯度低;湿法工艺制备β-TCP工艺复杂,反应耗时长且效率产率低。因此,有必要简化制备程序的合成方法,提高制备β-磷酸三钙的效率产率。
目前关于纳米β-磷酸三钙制备的文献报道很少。Li Sha等用微波辅助共沉淀法合成了棒状纳米β-磷酸三钙,但是产物趋于团聚并且形貌不均。K.P.Sanosh等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纳米β-磷酸三钙,但是产物团聚十分严重,且溶胶的老化需要较长时间。BahmanMirhadi等用化学沉淀法合成了纳米β-磷酸三钙,但是产物团聚十分严重,且粒径偏大。综上所述,利用上述技术制备的纳米β-磷酸三钙颗粒存在形貌不均,团聚严重,粒径偏大,且制备产品耗时较长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β-磷酸三钙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β-磷酸三钙粉体粒径大、粒径分布不均匀、容易出现团聚以及制备耗时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β-磷酸三钙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配制钙离子溶液,并向所述钙离子溶液中加入聚丙烯酰胺,搅拌均匀后,静置,然后,加入磷酸盐水溶液,继续搅拌,并维持反应体系的pH至7~14,得到悬浊液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2403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