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锁具双密钥进行离线管控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29496.X | 申请日: | 2019-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868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发明(设计)人: | 吴玲敏;庞振泽;王伟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中锐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H04L9/30;H04L9/06;G07C9/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罗恒兰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锁具双 密钥 进行 离线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锁具双密钥进行离线管控的方法,其包括锁具的注册、用户的离线操作授权、锁具的离线操作三个部分,其中,锁具的注册采用RSA非对称加密技术,保证了密钥协商的可靠、安全,同时,不同锁具在注册时服务器下发的一级AES密钥不同,保证了锁具通信加密的唯一性,加强了整个锁具通信的可靠性。锁具的离线操作是在移动端APP与服务器未连接,且用户具有离线操作授权的前提下进行的解锁或闭锁操作,在锁具的离线操作中,移动端APP用户需从服务器中获得离线操作授权,而服务器是使用二级AES密钥对移动端APP用户进行权限可控范围的授权,若移动端APP用户的二级AES密钥泄漏的情况下,服务器可以使用一级AES密钥进行二级AES密钥的清除,以保证锁具系统的安全可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锁具管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锁具双密钥进行离线管控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锁具的智能化、信息化的需求日益增加,目前的锁具一般为智能锁具。但目前锁具的加密方法比较简单,一旦锁具的密钥要被破解,极有可能影响整个锁具系统的安全性。
有鉴于此,本设计人针对目前锁具管控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缺陷而深入构思,进而开发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锁具双密钥进行离线管控的方法,其能提高锁具系统的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利用锁具双密钥进行离线管控的方法,其基于由服务器、移动端APP、解锁器和锁具组成的锁具系统实现,所述服务器与移动端APP通信连接,移动端APP与解锁器通信连接,而解锁器与锁具进行通信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锁具的注册
步骤1.1、当解锁器与锁具接触通信时,锁具判断其是否已在服务器中注册,若锁具未进行注册,锁具就会随机生成128位RSA公私钥,同时向解锁器发送锁具ID和该锁具对应的RSA公钥;
步骤1.2、解锁器接收到锁具ID以及相应的RSA公钥后,会判断其与移动端APP是否连接,若两者未连接,则解锁器向锁具应答注册错误;若两者已建立通信连接,则解锁器向移动端APP发送该解锁器ID以及其接收到的锁具ID和RSA公钥;
步骤1.3、移动端APP接收解锁器ID、锁具ID和RSA公钥后,判断其是否在线(即判断移动端APP是否与服务器通信连接),若未在线,移动端APP通过解锁器向锁具应答注册错误;若在线,移动端APP则向服务器发送用户ID以及其接收的解锁器ID、锁具ID和RSA公钥;
步骤1.4、服务器接收到用户ID、解锁器ID、锁具ID和RSA公钥后,判断用户ID和解锁器ID是否合法,若用户ID或解锁器ID不合法,则锁具注册失败;若用户ID和解锁器ID均合法,服务器则随机生成128位一级AES密钥,并使用其接收到的RSA公钥对一级AES密钥进行加密,形成加密数据,然后,服务器将该加密数据向移动端APP发送,并经由移动端APP和解锁器将该加密数据发送至锁具;锁具使用RSA私钥对加密数据进行解密,获取并记录一级AES密钥,完成锁具注册;
步骤2、移动端APP用户获取离线操作权限
当锁具在服务器中注册完成后,用户通过移动端APP向服务器申请离线操作权限,或者服务器主动赋予用户离线操作权限,则服务器判断用户ID、解锁器ID是否合法,若用户ID和解锁器ID均合法,服务器则随机生成128位二级AES密钥,然后使用一级AES密钥对二级AES密钥以及对应的锁具ID进行加密,形成授权密文;服务器将授权密文、二级AES密钥和对应的锁具ID发送至移动端APP,移动端APP接收并存储该授权密文、二级AES密钥和对应的锁具ID,即完成了用户的离线操作授权;
步骤3、锁具的离线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中锐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中锐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2949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