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装配式拱顶大跨无柱地下结构的盖挖半逆作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30870.8 | 申请日: | 2019-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802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2 |
发明(设计)人: | 汪国良;徐军林;付先进;朱丹;熊朝辉;蒋晔;周兵;王鹏;向贤华;王华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张涛 |
地址: | 430063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支撑 拱顶 施工 地下结构 装配式 架设 侧墙 拆除 无柱 开挖 地下工程 整体受力性能 施工混凝土 叠合结构 防水性能 基坑底面 临时设施 视觉效果 围护结构 现场支模 脚手架 第一层 防水层 现浇层 预制件 中立柱 回填 垫层 覆土 纵梁 下边 建造 | ||
本发明属于地下工程建造领域,涉及一种装配式拱顶大跨无柱地下结构的盖挖半逆作施工方法,1)围护结构施工完后,架设一道内支撑,开挖到拱顶层板的基坑底面;2)完成拱顶层板的施工;拆除内支撑,回填覆土;3)在拱顶层板下边撑边挖,架设两道内支撑,开挖到底后施工混凝土垫层及防水层,完成第二层板的施工,拆除下面的内支撑;4)完成第二侧墙、中立柱、中纵梁的施工;5)完成第一层板的施工,拆除剩余的内支撑;6)完成第一侧墙的施工。本发明较好实现了装配式地下结构,建筑视觉效果好;通过部分预制件与现浇层形成叠合结构,可以免去部分现场支模、架设脚手架等临时设施,并能有效提高装配式地下结构的防水性能以及整体受力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下工程建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拱顶大跨无柱地下结构的盖挖半逆作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地下结构采用的是传统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设计过程复杂,工作量大。现场施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多工种的劳动力,施工作业环境差,施工工序复杂,施工速度慢,施工质量难以保证。施工过程中产生很多废弃的建筑垃圾,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管控参差不齐,完成施工后往往因各方面原因导致混凝土结构外观或者内在经常出现各种质量缺陷,后期修复难度大,质量难以保证。
随着科技的进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产业升级转型,越来越多的工作由机器替代人力,高技术代替劳动密集型、自动控制装备代替人工控制。在建筑工程领域所需要的各种构件(梁、板、柱、墙)将会逐渐在工厂批量化生产,然后运输到现场进行拼装完成。
随着装配式技术的发展,地下结构也陆续出现了部分装配式设计、施工技术方案;有些仅适用于地下水少且采用放坡或者锚索(杆)开敞式明挖基坑,不适用于地下水丰富的地区;有些仅仅局部采用装配式结构,装配程度不高,装配效率低;而常规有柱地下结构,地下空间视野不开阔;有些仅适用于明挖基坑体系,但明挖会造成地上路面交通拥堵,导致出行不便。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式拱顶大跨无柱地下结构的盖挖半逆作施工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常规地下装配式结构空间视野不开阔以及明挖造成地上路面交通拥堵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装配式拱顶大跨无柱地下结构的盖挖半逆作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完成两个围护结构施工后,施工冠梁,在两个围护结构之间架设一道内支撑,开挖到拱顶层板的基坑底面;
2)吊装弧形拱板预制件,完成两个弧形拱板预制件之间的拼装以及弧形拱板预制件与围护结构之间的固定;利用弧形拱板预制件为底模,在弧形拱板预制件与围护结构之间、两个弧形拱板预制件之间以及两个弧形拱板预制件上浇筑混凝土形成拱顶层板现浇层,完成拱顶层板的施工;在拱顶层板现浇层上施工防水层;
待拱顶层板现浇层的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拆除内支撑,在拱顶层板上回填覆土;
3)在拱顶层板下边撑边挖,架设两道内支撑,开挖到底后,先在基坑底施工混凝土垫层,再在混凝土垫层上施工防水层,然后完成第二层板的施工,拆除最下面的一道内支撑;
4)完成第二侧墙以及中立柱、中纵梁的施工;
5)完成第一层板的施工,拆除剩余的一道内支撑;
6)完成第一侧墙的施工。
进一步地,步骤1)中在围护结构施工时,在围护结构的顶部施工用于搭接弧形拱板预制件的斜搭面,且该斜搭面由围护结构的上部向下凸出。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步骤3)中第二层板的具体施工步骤如下:吊装两个第二层板侧预制件,并在第二层板侧预制件之间吊装第二层板中预制件,在第二层板侧预制件与第二层板中预制件之间浇筑混凝土形成第二层板现浇连接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3087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