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极化特征向量的箔条干扰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31468.1 | 申请日: | 2019-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090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2 |
发明(设计)人: | 刘峥;焦丹丹;张艳艳;吕方方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S7/36 | 分类号: | G01S7/36;G01S7/41;G01S13/88 |
代理公司: | 陕西电子工业专利中心 61205 | 代理人: | 田文英;王品华 |
地址: | 710071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极化 特征向量 箔条 干扰 识别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极化特征向量的箔条干扰识别方法,其实现步骤是:(1)获取目标三个极化通道回波信号的振幅矩阵;(2)生成目标极化角均值向量;(3)获取目标极化特征向量;(4)对目标进行识别。本发明能够利用箔条干扰信号和舰船目标信号在极化特征向量上的差异,对空间任意取向的箔条干扰信号进行有效对抗,可用于反舰导弹抗箔条干扰的识别,实现反舰导弹对新型垂直极化箔条干扰信号的有效对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雷达技术领域,更进一步涉及雷达抗干扰技术领域中的一种基于极化特征向量的箔条干扰识别方法。本发明可用于反舰导弹抗箔条干扰的识别,实现反舰导弹对新型垂直极化箔条干扰的有效对抗,通过获取目标各极化通道回波信号的振幅矩阵,计算目标极化特征向量,利用箔条干扰和舰船回波在极化特征向量上的差异,实现对箔条干扰的有效对抗。
背景技术
处在成熟期的箔条,其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Section,以下简称RCS)通常为待攻击目标RCS的2~3倍,在保卫舰船免遭飞航式反舰导弹袭击方面具有十分优越的性能。然而,随着抗箔条干扰技术的发展,新型极化体制的雷达能以较高的概率识别箔条干扰,这是由于箔条在空中的下降姿态多为水平运动形式,该运动形式下箔条水平极化的RCS较大。箔条垂直极化的RCS约为水平极化RCS的一半,因此为了提高箔条干扰性能,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始研制新型垂直极化箔条。新型垂直极化箔条的出现,对雷达导引头抗箔条干扰的性能提出了新的挑战。
吴盛源等人在其发表的论文“全极化信息在箔条假目标鉴别中的应用研究”(探测跟踪技术,2017,45(3):118-121.)中提出了以共极化比和垂直共交极化比为联合鉴别分量的箔条假目标鉴别新方法。该方法研究步骤为:第一,定义了共极化比和垂直共交极化比,分析了箔条假目标和飞机目标的极化比特性;第二,针对均匀取向箔条云,提出了以共极化比和垂直共交极化比为联合鉴别量的箔条假目标鉴别新方法,并设计了鉴别算法;第三,通过仿真数据验证了鉴别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该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提出的鉴别新方法在鉴别均匀取向箔条云时才有效,该箔条假目标鉴别新方法的稳健性和鲁棒性较差。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在其申请的专利文献“一种基于极化散射变换的冲淡式箔条干扰识别方法”(申请号:201711373114.0申请日:2017.12.19公开号:108169737A)中公开了一种基于极化散射变换的冲淡式箔条干扰识别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获取目标和箔条的极化散射矩阵;第二步,分别计算目标和箔条的极化散射参数第三步,分别计算目标和箔条的共极化与交叉极化通道的相关性绝对值第四步,利用SVM方法实现箔条冲淡式干扰的分类识别。该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基于极化散射变换选取的两个极化鉴别量和的表达式比较复杂,降低了工程处理过程中雷达对回波信号处理的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极化特征向量的箔条干扰识别方法,以减弱极化特征向量对箔条空间取向的依赖程度,降低极化特征向量的计算复杂度,提高极化特征向量鉴别箔条干扰性能的稳健性和鲁棒性。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思路是,针对获取目标三个极化通道回波信号的振幅矩阵,生成目标极化角均值向量,获取目标极化特征向量,利用箔条干扰和舰船回波在极化特征向量上的差异,判别目标所属类别,实现对箔条干扰的有效对抗。
本发明的具体步骤包括如下:
(1)获取目标三个极化通道回波信号的振幅矩阵;
(1a)利用绝对值abs函数,对水平极化发射-水平极化接收通道的每个慢时间维中每个快时间的回波信号进行取模操作,得到每个慢时间维回波信号的振幅向量,将回波信号中所有慢时间维回波信号的振幅向量组成回波信号的振幅矩阵;
(1b)利用绝对值abs函数,对垂直极化发射-垂直极化接收通道的每个慢时间维中每个快时间的回波信号进行取模操作,得到每个慢时间维回波信号的振幅向量,将回波信号中所有慢时间维回波信号的振幅向量组成回波信号的振幅矩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3146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