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U形均温板及散热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33089.6 | 申请日: | 2019-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060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8 |
发明(设计)人: | 黄晓峰;徐栋;涂志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恒创热管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 |
代理公司: | 常州智慧腾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28 | 代理人: | 杨雪 |
地址: | 213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均温板 散热器 连接板 传统结构 第二腔体 第一腔体 散热技术 散热效率 热源 | ||
本发明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U形均温板及散热器。本发明的U形均温板,包括第一均温板和第二均温板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均温板和所述第二均温板的连接板,所述第一均温板内设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二均温板内设有第二腔体。本发明的U形均温板,相较于传统结构而言,将第一均温板和第二均温板通过连接板连接起来,如此设置,可以增加U形均温板和热源的接触面积,提高U形均温板的散热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U形均温板及散热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电子设备和器件向小型化、集成化、高效化的快速发展,器件性能和散热量不断增大,伴随着热流密度分布不均匀、局部热流密度极大、热量聚集在局部区域、局部温度过高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对电力电子设备的热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热管理系统满足高性能、高紧凑、高可靠、高柔性的要求。
平板热管以其强大的相变传热能力,已经被应用于代替传统的纯金属散热器翅片,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小热源与空气热阻,有效地强化了散热器表面的对流换热及热辐射。但是,目前平板热管的应用局限于直接将平板热管安装在散热器底座上这种形式,虽然平板热管中存在可以装有相变工质的腔体,但是,平板热管与底座之间接触面积较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体的散热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散热效率更高的U形均温板及散热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U形均温板,所述U形均温板包括第一均温板和第二均温板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均温板和所述第二均温板的连接板,所述第一均温板内设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二均温板内设有第二腔体。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内设有至少一个连接通道,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通过所述连接通道相互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通道的宽度为3~10mm。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通道的高度为1.5~3mm。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通道靠近所述连接板沿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及所述连接通道内填充有相变工质,当所述U形均温板沿所述连接板的长度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90度放置,且所述连接通道位于所述连接板的下端时,所述第一腔体或第二腔体内的相变工质的液面高于所述连接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均温板和所述第二均温板相互平行且垂直于所述连接板。
一种散热器,其包括底座和上述U形均温板,所述底座上设有与所述U形均温板的连接板相匹配的装配槽。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在使用时,所述连接通道位于所述连接板竖直方向的下端,所述连接通道浸没在所述相变工质的液面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装配槽内设有多个凸柱,所述U形均温板的连接板上对应所述凸柱的位置设有与所述凸柱相匹配的通孔或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装配槽对应所述连接通道的位置加深且加宽形成避让槽。
本发明的U形均温板,相较于传统结构而言,将第一均温板和第二均温板通过连接板连接起来,如此设置,可以增加U形均温板和散热源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U形均温板将第一均温板内的第一腔体和第二均温板内的第二腔体通过连接板上的连接通道连通,在U形均温板中形成封闭腔体,由于所述封闭腔体呈一整体连通通道,因此,无需对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分别充注相变工质,只需一次充注即可,提高了充注效率,节省了充注成本。
本发明的散热器,底座与U形均温板之间既可以通过装配槽与连接板匹配连接,又可以通过底座上凸柱与连接板上的通孔或凹槽配合连接,进一步增大了底座与U形均温板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恒创热管理有限公司,未经常州恒创热管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3308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船舶电子电气设备的散热装置
- 下一篇:基于计算机远程控制的网络屏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