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逆变器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38890.X | 申请日: | 2019-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020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1 |
发明(设计)人: | 石川勇树;岩上直记;黑柳均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日本电产艾莱希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H02M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于靖帅;黄纶伟 |
地址: | 日本京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逆变器 控制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逆变器控制装置,其在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壳体的底面部形成有供冷却制冷剂流动的流路。所述流路在所述壳体的第1侧面具有流入口和流出口,所述流路具有从该第1侧面至与该第1侧面对置的第2侧面的去路和从该第2侧面至该第1侧面的回路。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作为车载用的电力转换装置的逆变器控制装置的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近年来的环境对应车辆,开始普及以电动马达作为驱动源的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在这些电动汽车等中搭载有逆变器装置(电力转换装置),该逆变器装置(电力转换装置)将来自电池的直流电力转换成供给至驱动马达的交流电力,对马达转速、驱动扭矩等进行控制而进行车辆的加减速。
车载用的逆变器装置也与其他电子装置同样地,安装于电路板的电子部件高集成化,伴随着为了进一步实现加速性能的高输出化,电子部件的发热量也增大。日本特许5563383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对车载用的电力转换装置中所使用的部件进行冷却的流路结构。日本特许5563383号公报采用如下的结构:在电容器模块的周围具有第1~第3流路,按照第2流路与第3流路对置的方式进行配置,在第1~第3流路的各流路分别配置有构成用于供给3相交流的各相电流的上下臂的功率模块。
在逆变器装置(电力转换装置)中,特别是因使用发热量较多的功率元件的桥电路等而由于来自功率模块的热使基板的温度上升,受到其影响,邻接的电容器等的温度也上升。在日本特许5563383号公报的电力转换装置中,为了对功率模块以及电力转换装置中所使用的其他部件一起进行冷却,沿着流路形成体的三个侧面形成有コ字形状的流路,以使冷却水流动。
即,在日本特许5563383号公报中,为了兼具构成电力转换装置的其他部件的冷却,沿着形成流路的壳体的侧面设置有流路。其结果是,存在如下的问题:即使沿着流路配置功率模块,在逆变器装置中对于发热量较多的元件也无法得到较高的散热效率,散热效果较低。
另外,在日本特许5563383号公报中,在壳体的同一侧面配置有3相交流接口以及冷却介质的配管入口和出口,因此电用的布线软线和制冷剂供给用软管在壳体的同一面上混合、集中,成为布线和配管的作业效率降低的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逆变器控制装置中的能够实现有效的散热的流路构造。
作为实现上述目的、解决上述课题的一个手段,具有以下的结构。即,本申请例示的第1公开是逆变器控制装置,其在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壳体的底面部形成有供冷却制冷剂流动的流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流路在所述壳体的第1侧面具有流入口和流出口。所述流路具有从该第1侧面至与该第1侧面对置的第2侧面的去路和从该第2侧面至该第1侧面的回路。
根据本发明,在逆变器控制装置的面积有限的壳体底面部,能够使流路的全长较长,能够提高从配置于底面部的大致中央部的发热部的散热效率。
由以下的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搭载有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逆变器控制装置的车辆的概略结构。
图2是将驱动马达和齿轮组合而一体化的逆变器控制装置的外观图。
图3是从一个侧面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逆变器控制装置时的外观图。
图4是从底面侧观察逆变器控制装置时的外观图。
图5a是将逆变器控制装置的壳体上部去除而仅部分地示出底部的立体图。
图5b是沿着图5a的X-X′线和Y-Y′线将壳体在纵方向上切断时的去路和回路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电产株式会社;日本电产艾莱希斯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电产株式会社;日本电产艾莱希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3889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功率电子电路的冷却
- 下一篇:室内装饰施工灰尘隔离智能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