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稻田养殖棒花鱼的综合种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39079.3 | 申请日: | 2019-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747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王红卫;裘丽萍;李丹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K61/10 | 分类号: | A01K61/10;A01G22/22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104 | 代理人: | 殷红梅;张仕婷 |
地址: | 21408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稻田 养殖 棒花鱼 综合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稻田养殖棒花鱼的综合种养方法,属于鱼稻综合种养技术领域。其通过田块的选择和建设、水稻的栽培管理、苗种的放养和日常管理等措施结合,一地两用,降本增效。本发明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在一起,立体开发,发展生态综合种养技术,一方面,可以节约挖鱼塘的田地,能够起到稳粮创收的作用;另一方面,鱼在稻田中的生命活动,能够增加稻田溶氧,提高水稻的抗病害能力,减少农药使用。同时,鱼类的排泄物可以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一些必要的养料,促进水稻生长,减少肥料使用,提高水稻质量和产量。棒花鱼通过生态养殖,在品质上比较有竞争力,能够提高棒花鱼本身的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稻田养殖棒花鱼的综合种养方法,属于鱼稻综合种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棒花鱼(
棒花鱼主要以剑水蚤、摇蚊幼虫、螵水蚤等淡水桡足类,水蚤等枝角类和石蚕、浮游等水生昆虫幼虫,轮虫、水栖寡毛类和极少量水生维管植物等为食。棒花鱼稻田养殖是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稻鱼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种养相互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
棒花鱼以稻田中的水生生物为食,既能满足自身生长的需求又可以生物除虫,同时还能松土耕田,排泄物为水稻生长提供必要的养料。稻鱼综合种养合理利用了水田的土地和水面资源、生物和非生物资源,多种生物共生,充分实现了系统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土地效益的双提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稻田养殖棒花鱼的综合种养方法,该综合种养技术合理利用了水田的土地和水面资源、生物和非生物资源,多种生物共生,充分实现了系统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土地效益的双提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稻田养殖棒花鱼的综合种养方法,具体步骤为:
(1)田块的选择和建设:选择土质肥沃、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保水保湿性较好、不宜受旱涝灾害的田块;在田块中设置鱼沟和鱼溜,圆形鱼溜设置于鱼沟交叉处,鱼溜面积占稻田面积的3.8%-4.5%,鱼沟的形状根据田块的面积和形状而定,鱼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5%-6%;田块四周设置防逃设施,进排水处同时单独分开建立相应的防逃设施;
(2)水稻的栽培管理:水稻品种应选择生长期长、抗病力强、分蘖力强、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品种,种稻时株行距为5-10cm×5-10cm;采用一次施肥法进行施肥;
(3)苗种的放养:鱼苗选择无病、无伤、体质健硕的;放养规格、密度要根据稻田的田间条件如养鱼水体的大小、是否投饵决定,在稻田插秧后的8-10d进行放养;
(4)日常管理:全天投喂2次,投喂量为体重的2%-5%,早上8点和下午5点各一次,早晚投喂量分别占总投喂量的40%和60%;7-12月时,每天投喂次数为2-4次,投喂量为体重的2%-5%;水中溶解氧保持在5.5mg/L以上,偏碱性pH 7-8,透明度30-50cm,并根据具体情况调节。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田块面积为3-5亩;在秋冬季节将田埂加高到高出耕作层表面45-55cm,使稻田正常蓄水深为30-50cm,田埂厚度30-40cm以上;鱼溜深1.3-2.1m,水深1 - 1.5m;鱼沟深0.6-1.2m,宽0.4-0.6m。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防逃设施具体为底部插入泥底部30-50cm的聚乙烯网,高度为30-50cm。
进一步的,步骤(1)中鱼沟和鱼溜在水整地后插秧前进行挖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390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