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氧化钛微球和纳米线双结构的超疏水薄膜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40015.5 | 申请日: | 2019-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555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向鹏;吕福;马渊文;谭新玉;李炜;肖婷;姜礼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峡大学 |
主分类号: | C23C18/12 | 分类号: | C23C18/12;B82Y40/00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地址: | 443002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氧化 钛微球 纳米 结构 疏水 薄膜 制备 方法 | ||
本文提供一种二氧化钛超微球和纳米线双粗糙结构的疏水薄膜的制备方法。该二氧化钛超疏水薄膜主要由微米级的TiO2微球和纳米级TiO2纳米线组成的二元微纳结构以及低表面能物质构成。其制备方法为:采用水热法制备TiO2微球,离心洗涤后加入聚氨酯树脂作为粘结剂充分搅拌均匀得到疏水微球TiO2胶体。将胶体通过旋涂法制膜后煅烧获得疏水TiO2微球薄膜。再将TiO2微球薄膜浸入TiCl4水溶液获得一层TiO2致密层。然后在处理后的微球多孔膜表面水热生长TiO2纳米线超疏水薄膜。最后用乙醇洗净后干燥,在表面沉积一层低表面能物质,即可获得高稳定性和疏水性能的TiO2微球和纳米线双结构的疏水薄膜。本发明具有疏水性能好,力学性能稳定性好,反应温度低,对环境友好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超疏水薄膜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TiO2微/纳二元结构超疏水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大自然中,荷叶能够出淤泥而不染。水滴在荷叶表面能够实现自由滚落并且带走其表面的污染物,这种现象称为荷叶效应。在荷叶的表面,有5微米到9微米的微米级乳突,在微米乳突上还存在纳米级的绒毛,正是由于这种微纳结构使得荷叶表面获得自清洁效应。自清洁效应在现代人们生产生活中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如高楼大厦建筑玻璃表面的自清洁、织物的防污防水、输电线路的防覆冰等。
为了实现自清洁效应,越来越多研究者从仿生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制备高性能的微/纳二元结构薄膜。目前,大量报道使用的是SiO2,TiO2也具有疏水性能,但是相关研究报道较少。目前疏水材料的研究面临的问题是:(1)SiO2制备成本较高,材料的开发涉及较贵的含氟或硅烷的化合物。(2)材料的制备设备要求高、条件苛刻、周期长。(3)由于特殊的微纳结构,表面易被外力破坏,根据涂膜硬度铅笔测定法(标准号:GB/T 6739-1996),目前许多薄膜强度达不到3H强度,限制了疏水材料在实际中应用。为了解决高成本和低稳定性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性能新型仿荷叶表面结构的TiO2微/纳二元结构超疏水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新型的的仿荷叶表面结构TiO2超疏水薄膜来实现自清洁效应。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制备方案,具体制备步骤如下:
第一步:使用钛酸异丙酯作为钛源,十二胺作为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作为溶剂。将钛酸异丙酯、十二胺按一定比例添加并激烈拌混合搅均匀作为前驱液。将去离子水加到前驱液中搅拌6-10小时后,转移至反应釜中进行水热反应。
所述的钛酸异丙酯和十二胺的添加质量比为1:0.1-1.5。水热反应温度为220-250℃,水热反应时间为10-15小时。
第二步:将反应釜中TiO2微球取出,离心、洗涤、加入一定比例的聚氨酯树脂作为粘结剂充分搅拌均匀得到疏水微球TiO2无水乙醇胶体,聚氨酯树脂、TiO2微球和无水乙醇的体积比为0.3-1:1:2-6。将胶体通过旋涂法制膜后在75-85℃干燥后获得疏水TiO2微球多孔薄膜。
第三步:将第二步中疏水TiO2微球薄膜浸入0.01-0.05 M TiCl4水溶液中,在65-75℃下加热10-30 min后用去离子水洗净,之后在150-550 ℃下退火28-35min,在TiO2微球表面沉积一层TiO2纳米致密层。该步骤中TiO2纳米致密层可作为TiO2纳米线生长的种子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峡大学,未经三峡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400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C23C 对金属材料的镀覆;用金属材料对材料的镀覆;表面扩散法,化学转化或置换法的金属材料表面处理;真空蒸发法、溅射法、离子注入法或化学气相沉积法的一般镀覆
C23C18-00 通过液态化合物分解抑或覆层形成化合物溶液分解、且覆层中不留存表面材料反应产物的化学镀覆
C23C18-02 .热分解法
C23C18-14 .辐射分解法,例如光分解、粒子辐射
C23C18-16 .还原法或置换法,例如无电流镀
C23C18-54 .接触镀,即无电流化学镀
C23C18-18 ..待镀材料的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