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灭火型阻燃再生纤维素纤维的阻燃防电弧共混物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41676.X | 申请日: | 2019-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425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发明(设计)人: | 韩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科国联劳动防护技术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H1/4382 | 分类号: | D04H1/4382;D02G3/04;D03D15/12;D03D15/00;D04B1/14;D04B21/00;D01F8/02;D01F8/10;D01F1/07;D06P1/38;D06P3/8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政联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9 | 代理人: | 周鑫 |
地址: | 100089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阻燃 防电弧 再生纤维素纤维 共混物 灭火 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 非阻燃纤维 公定回潮率 灭火能力 纤维阻燃 纤维组合 整体阻燃 阻燃产品 能力强 染色 耐温 | ||
一种基于灭火型阻燃再生纤维素纤维的阻燃防电弧共混物,包括A组、B组和C组三组成分;以A组成分、B组成分和C组成分的公定回潮率下的质量和计为100%,其中A组成分占35%‑70%,B组成分占0%‑45%,C组成分占3%‑65%。本发明基于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该纤维阻燃性高、具有一定灭火能力,能保护织物中的非阻燃纤维,让织物具备整体阻燃性,并与耐温纤维组合,提供较高的防电弧能力,阻燃产品的经济实惠,易于染色,方案变化多、适应能力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劳动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灭火型阻燃再生纤维素纤维的阻燃防电弧共混物。
背景技术
工业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形态,工业化的基础是机械化,现代化的机械几乎需要电能或转化为电能进行驱动,全世界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用电体系,也就是说什么样的工业都离不开电,有不低于100伏特有源电压的工作场所,均会发生电弧现象,可能产生电弧事故,该场所的工作人员应该穿着防电弧阻燃工装,电弧是电压击穿阴阳电极间的空气,实现等离子导电,出现电火花,释放大量能量,融化和喷溅电极物质的一种现象,由于它瞬间能达到6000摄氏度甚至到达20000摄氏度,工业中常常利用它进行电弧焊接或切割,效果非常好,但是如果不是人为可控的电弧现象,可能给附近的工作人员带来致命的伤害,高压高电流的电弧可能瞬间将人体化为灰烬,低压高电流的电弧会立即点燃人体服装和肌肤,造成大面积深度烧伤,造成现场死亡或后续死亡,低压低电流的电弧同样可以造成局部的电烧伤,电弧容易在带电作业,开关电闸,导体接触不良,意外通电,忘记断电时产生,防不胜防,特别是电网和配电操作,工厂里的电工作业每次完全做到断电操作是不可能的,如何进行电弧防护非常重要,让覆盖人体做大器官的工作服具备一定的防电弧性能称为首选解决方案,EN61482,NFPA70E等对防电弧能力测试和产品要求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我国也有DL/T320的防电弧行业标准,衡量防电弧能力的指标是ATPV值,简单的说就是防止皮肤被二度烧伤时承受电弧能量的极限值,现在全世界均存在普及阻燃工装的大趋势,由于几乎所有的产业工人均或多或少接触100伏特以上的电器或开关器件,要求阻燃工装具备一定的防电弧性能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综上所述,防电弧工作服至少具备两个特性,首先要阻燃,然后是防电弧性能要高,现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解决方案:棉后处理阻燃方案,电弧值一般,提高纺织物的厚度或增加平方米克重来实现;另一种思路就是材料阻燃方案,不需要进行阻燃后处理,如专利申请号为CN200680026937公开的改性聚丙烯腈纤维和芳族聚酰胺纤维(芳纶)的混纺方案;专利申请号为CN201280041093公开的变性聚丙烯腈纤维、阻燃人造丝纤维和芳族聚酰胺纤维的混纺方案,这里的阻燃人造丝的阻燃剂为磷化合物;专利申请号为CN201380050612公开的变性聚丙烯腈纤维、人造丝纤维和芳族聚酰胺纤维的混纺方案;专利申请号为CN200580007194公开了变性聚丙烯纤维、棉和芳族聚酰胺纤维的混纺方案;专利公开号为CN105483890A公开了磷系阻燃粘胶与芳纶的混纺方案;专利申请号为CN201711441720公开了芳纶、硅氮系阻燃粘胶和变性腈纶的混纺方案;专利申请号为CN201711441718公开了硅氮系阻燃粘胶、变性腈纶和涤纶的混纺方案;专利申请号为CN201711441737公开了聚酰亚胺、芳纶、变性腈纶的混纺方案;专利申请号为CN201810253704公开了腈氯纶、间位芳纶、高温下尺寸稳定纤维(对位芳纶、聚酰亚胺或两者的混合物)、聚酰胺纤维(尼龙)的混纺方案。以上方案使用的原材料有阻燃纤维的芳纶(间位芳纶、对位芳纶、芳族聚酰胺),变性聚丙烯腈纤维(改性剂丙烯腈纤维、改性腈纶、腈氯纶)、磷系阻燃粘胶、硅氮系阻燃粘胶和不阻燃纤维,棉、人造丝纤维(粘胶)、尼龙(聚酰胺纤维)、涤纶(聚酯纤维)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科国联劳动防护技术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未经中科国联劳动防护技术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4167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