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监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43745.0 | 申请日: | 2019-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931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3 |
发明(设计)人: | 王潘;刘彦雨;冯秀丽;王雪枚;张娟;叶润卿;肖丽萍;黄冰銮;严远标;陈洁丽;唐晓虹;黄健;梁理玄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1/14 | 分类号: | A61M1/14;A61B7/02;A61B5/0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德皓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3129 | 代理人: | 齐军彩;杨瑞龙 |
地址: | 511447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亚***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频率转换模块 波形转换 测量模块 显示模块 血管通路 声音接收模块 数据处理模块 报警模块 监测装置 屏幕截取 摄影模块 血液透析 输出端 模块输出端 模块连接 终端连接 量化 终端 参考 监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监测装置,包括声音接收模块、分贝测量模块、频率转换模块、波形转换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显示模块、报警模块、摄影模块、屏幕截取模块及终端,所述声音接收模块与分贝测量模块、频率转换模块、波形转换模块连接,所述分贝测量模块输出端、频率转换模块输出端、波形转换模块输出端与显示模块连接,所述数据处理模块、报警模块、摄影模块、屏幕截取模块分别与显示模块连接,所述显示模块与终端连接,本发明通过设置分贝测量模块、频率转换模块、波形转换模块,可实现血管通路监测的量化进行参考,更加方便和快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学监测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衰患者替代治疗方法之一。动静脉内瘘作为血液透析治疗常用的血管通路,是维持血液体外循环的前提条件。动静脉内瘘术是将前臂靠近手腕部位的动脉和邻近的静脉作一缝合,使吻合的静脉中流动着动脉血,形成动静脉内瘘。动静脉内瘘作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保持动静脉内瘘的长期通畅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至关重要。动静脉内瘘在首次穿刺时建议进行血管B超评估,而动静脉内瘘的成熟是透析质量的根本保障。在动静脉内瘘形成后,由于种种原因可导致血管局部血栓形成,甚至完全栓塞。所以动静脉内瘘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动静脉内瘘检测主要临床上检测动静脉内瘘血管是否通畅的方法包括通过听诊器听诊内瘘口及静脉端的震颤,如发现震颤减弱,则内瘘可能出现血栓堵塞。
但目前判断动静脉内瘘是否通畅主要通过人工听诊,靠感觉血管震颤来判定,无确定的量化标准,因此导致判断不准,分析效率差,甚至动静脉内瘘作为临床上常用的血管通路,目前没有实现信息化的连续跟踪护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监测装置,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监测装置,包括声音接收模块、分贝测量模块、频率转换模块、波形转换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显示模块、报警模块、摄影模块、屏幕截取模块及终端,所述声音接收模块与分贝测量模块、频率转换模块、波形转换模块连接,所述分贝测量模块输出端、频率转换模块输出端、波形转换模块输出端与显示模块连接,所述数据处理模块、报警模块、摄影模块、屏幕截取模块分别与显示模块连接,所述显示模块与终端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终端为电子计算机或其它智能联网设备。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摄影模块为可摄像、拍照、录音装置。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数据处理模块内部设有数据库,且数据库内部储存有患者血管通路正常数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通过设置分贝测量模块、频率转换模块、波形转换模块,可实现血管通路监测的量化进行参考,更加方便和快捷。
2、本发明通过设置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可以储存每一个患者所有的监测数据,通过患者住院号进行确认和存储,且可设置每一位患者内瘘检测后的最佳数据作为正常数据的参考,通过输入住院号进行数据提取,并对数据分析处理,与现有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可将对比结果保存并发送给终端。
3、本发明通过设置报警模块,当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可出现不同颜色的报警,对医生、护士或患者家属进行提示。
4、本发明设有摄影模块,可对患者血管通路表现的震颤音及皮肤状况进行摄录后发送到终端,并在终端通过姓名及住院号进行分类存储。
5、本发明设有屏幕截取模块,每次测量的分贝值、震颤频率及波形在显示模块显示进行截屏并发送到终端,并在终端通过姓名及住院号进行分类存储。
6、本发明通过设置终端,终端通过患者姓名及住院号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类存储、方便医生和护士通过终端对监测数据进行查看,便于对患者的血管通路进行跟踪管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未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437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