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综合式盐碱地域水资源收集利用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45857.X | 申请日: | 2019-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303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3 |
发明(设计)人: | 周国华;王志刚;李忠锋;张勇;任娜;卢立波;刘玮;马莎莎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生态城市政景观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E03B3/02;E03F5/04;E03F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郝志亮 |
地址: | 300467 天津市滨海新区***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植土层 土壤本体 土层 盐碱 收集利用系统 溢流排水管 盐碱地域 通气孔 透水膜 蓄水层 综合式 暗管 井壁 不透水结构 水资源 从上到下 间隔设置 向下延伸 依次设置 有效收集 防水层 下表面 降雨 相通 雨水 体内 土壤 延伸 | ||
本发明公开了综合式盐碱地域水资源收集利用系统,包括土壤本体、通气孔和蓄排井;所述土壤本体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种植土层、透水膜层、蓄水层、防水层和盐碱土层;所述通气孔自土壤本体的种植土层向下延伸到透水膜层;蓄水层下表面设有突入盐碱土层的沟槽,该沟槽内设有暗管;暗管坡向连接相通蓄排井;蓄排井间隔设置在土壤本体内,其深度自上而下延伸至沟槽下方,蓄排井壁为不透水结构,所述蓄排井壁上设有溢流排水管,该溢流排水管水平高度在种植土层20‑50cm深处;本发明可有效收集降雨后渗透到种植土层内的雨水,并且不会导致盐碱土层返盐至种植土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盐碱地水资源处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综合式盐碱地域水资源收集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雨水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淡水资源,尤其针对滨海盐碱地,这种严重缺水区域,收集与利用雨水,那更是弥足珍贵。盐碱地因为缺水,土壤中盐分浓度超出了植物的承 受能力,形成了盐害。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所以必须保证充足的淡水资源供给,盐 碱土地资源才能做到可持续利用。
我国滨海盐碱土总面积达500×104hm2,。这些年来随着经济和工业的发展,盐 碱地区已经成为经济开发的新阵地,为了满足建设开发的需求,“石屑淋层”加“暗 管排盐”治理盐碱地的方法被广泛应用。所述“石屑淋层”加“暗管排盐”治理盐碱 地的方法是将盐碱地的土壤改良好或者替换为种植土以后,在种植土下面布设石屑隔 离盐碱土,防止高盐毛细水进入好土,再在石屑层下设置排水盲沟,将渗透上来的毛 细高盐水以及好土排下来的水及时排到市政管网中。同时为防止地下水水位超过淋 层,导致淋层失效,将绿地高程用土方垫高,一般垫高至少要高于地下水位最高值 1.5米以上,实现进一步远离地下高盐水,减少高盐毛细水的影响,从而保证改良好 的土壤不再被盐渍化,可以正常做绿化,栽植各种植物。但是,现有的“石屑淋层” 加“暗管排盐”治理盐碱地的方法缺陷在于:降雨后的雨水渗透入土壤后,经石屑层 进入盐碱层流失,或直接排入了市政排水管网,雨水不能有效的利用,同时施肥过程 中,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也随之排入了市政雨水系统,还造成下游水体的富营养 化;降雨时来不及下渗的地表径流雨水,流入周边道路等低势区域,增加了道路排水 压力和内涝风险,同时绿地泥土随径流冲刷路面,造成道路雨后留泥等径流污染问题; 绿化土方量大,不经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综合式盐碱地域水资源收集利用系统。该系统可有效收集降雨后渗透到种植土层内的雨水,并且不会导致盐碱土层返盐至种植土层;此外,本发明还可以使盐碱地绿化标高降低,减少土方量,同时减少对道路等周边设施的径流污染。
为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综合式盐碱地域水资源收集利用系统,包括土壤本体、通气孔和蓄排井;所述土壤本体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种植土层、透水膜层、蓄水层、防水层和盐碱土层;所述通气孔自土壤本体的种植土层向下延伸到透水膜层;所述蓄水层下表面设有突入盐碱土层的沟槽,该沟槽内设有暗管;所述暗管坡向连接相通蓄排井;所述蓄排井间隔设置在土壤本体内,其深度自上而下延伸至沟槽下方,且所述蓄排井与蓄水层接触部分井壁为渗管结构,其它部分井壁为不透水结构,所述蓄排井壁上设有溢流排水管,该溢流排水管水平高度在种植土层20-50cm深处;在该系统与周边建筑或构筑物的交接处采用侧向防水层反包。
优选地,所述种植土层厚度为60-140cm。
优选地,所述透水膜层为透水无纺布。
优选地,所述蓄水层为18-60cm厚的石屑或碎石或pp模块等大孔隙材料。
优选地,所述防水层包括上防水土工布层、防水膜层和下防水土工层,在溢流取排水井处延伸至井底下方。
优选地,所述暗管每间隔6-8米设置;所述暗管为PVC渗管且2%坡向连通蓄排井,所述暗管外可包覆透水土工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生态城市政景观有限公司,未经天津生态城市政景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4585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