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到发站台真空保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50504.9 | 申请日: | 2019-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918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于靖华;冷康鑫;杨清晨;赵金罡;杨颉;徐新华;王劲柏;王飞飞;刚文杰;沈国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61B1/00 | 分类号: | B61B1/00;B61B13/08;B61B13/10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孙杨柳;曹葆青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真空 管道 磁悬浮 列车 站台 保持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到发站台真空保持系统,属于真空管道高速磁悬浮技术领域。包括固定舱体、旋转舱体、抽真空通道和真空泵;所述固定舱体上分布有站台门和第一抽气孔;所述站台门上分布有均流孔;所述旋转舱体上分布有连通孔、第二抽气孔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抽气孔和第二抽气孔上均连接有密封阀门和位置传感器。本发明中旋转舱体通过旋转运动和真空泵的抽气作用使得其内部腔体在真空状态与常压状态间转换。本发明能够保证真空管道内的真空度不受站台上下客的影响,同时当列车进站后可保证乘客在常压状态上下车;当列车继续前行时,又可保证常压空气不进入真空管道,能够显著提高真空管道高速磁悬浮列车的输送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真空管道高速磁悬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到发站台真空保持系统。
背景技术
真空管道高速磁悬浮列车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具有速度快、耗能低等众多优点,虽然目前尚未得到实际的工程应用,但我国在技术方面已有突出进展,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真空管道高速磁悬浮列车中,为减小列车受到的空气阻力,管内的真空度需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而乘客上下车应在常压状态下进行。在此过程中管道需打开出口并防止常压空气渗入真空管道,对换乘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现有的站台真空保持技术主要通过在站台区域设置多条用于停车的磁悬浮轨道与区间线路的磁悬浮轨道对接。当磁悬浮轨道上行驶的列车进入站台区域并停稳后,通过底部平移系统或吊架平移系统,将列车横向平移至站台区域;或者将站台区域设置为转向架结构形式,将轨道连同列车一起移动至站台落客区域,实现乘客的上下车和真空管道的保持。现有方法操作复杂,初投资大,且工程可行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真空管道高速磁悬浮列车到发站台真空保持方法操作复杂,初投资大,且工程可行性差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到发站台真空保持系统通过设置旋转舱体上的连通孔与固定舱体上的站台门对齐,至连通孔旋转至与真空通道对齐过程中,真空泵对旋转舱体进行抽真空,不仅保持真空管道的真空度,同时满足乘客上下车要求。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了一种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到发站台真空保持系统,所述真空保持系统用于使真空管道在磁悬浮列车上下乘客后保持真空状态,所述真空管道用于为行驶在轨道上的磁悬浮列车提供真空的外部环境;
所述真空保持系统包括固定舱体、旋转舱体、抽真空通道和真空泵;
所述固定舱体为球心位于轨道中轴线上的半球形壳体;所述旋转舱体为贴合连接在固定舱体内壁的半球形壳体;所述固定舱体与旋转舱体的球心重合,使旋转舱体能够相对于固定舱体转动;
所述固定舱体上分布有站台门和第一抽气孔;所述站台门上分布有均流孔,所述均流孔用于匀速增大旋转舱体内的空气压力;所述旋转舱体上分布有连通孔、第二抽气孔和压力传感器;
所述第一抽气孔与抽真空通道连接;所述抽真空通道与真空泵连接;所述第二抽气孔与第一抽气孔距离地面的高度相同,使旋转舱体旋转过程中能将第二抽气孔与第一抽气孔对齐;所述真空泵用于在第二抽气孔与第一抽气孔对齐时对旋转舱体进行抽真空;所述连通孔旋转至与真空通道对齐时用于使磁悬浮列车驶入或驶出旋转舱体,所述连通孔旋转至与站台门对齐时用于使乘客上下磁悬浮列车;
所述第一抽气孔和第二抽气孔上均连接有密封阀门和位置传感器;所述位置传感器用于识别第一抽气孔和第二抽气孔是否对齐;所述密封阀门用于在第二抽气孔旋转至与第一抽气孔对齐时开启,并用于在压力传感器感应到旋转舱体内的真空度达到真空管道设定值时关闭。
优选地,所述密封阀门为电动密封阀门。
优选地,将所述第一抽气孔与所述固定舱体球心的连线设定为连线A,将所述站台门底端的弧线的中点与所述固定舱体球心的连线设定为连线B,所述连线A与连线B之间的夹角大于90°。
优选地,所述均流孔的直径小于等于3mm;所述均流孔用于在连通孔与站台门对齐时匀速增大旋转舱体内的空气压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5050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