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识别流动混凝土的单叶片双触点型传感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56990.5 | 申请日: | 2019-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819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发明(设计)人: | 肖嵩;吴京驰;杨旭东;刘国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F23/22 | 分类号: | G01F23/22;E21D11/10 |
代理公司: | 成都盈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45 | 代理人: | 崔建中 |
地址: | 611756 四川省成都市高***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识别 流动 混凝土 叶片 触点 传感器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识别流动混凝土的单叶片双触点型传感器装置,包括传感单元和控制及显示单元;传感单元包括测力传感箱,测力传感箱内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测力传感器和第二测力传感器,第一测力传感器和第二测力传感器分别连接到控制及显示单元;传感单元还包括一个与混凝土上升方向呈垂直方式布置的叶片,叶片通过铰接组件悬挂在测力传感箱的一面侧壁,叶片可绕铰接组件的铰轴转动;叶片的一端用于接触混凝土从而受力,另一端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触发第一测力传感器的第一触点和用于触发第二测力传感器的第二触点。采用本发明的结构,可以在无法肉眼观测混凝土的现浇施工中,有效监测混凝土到达监测点的情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灌注的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识别流动混凝土的单叶片双触点型传感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我国隧道施工过程中,衬砌作为最后一道工序,背后脱空一直是难于解决的问题。由于衬砌施工采取整体式台车,拱顶部位设置两个泵送混凝土管道口,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由于模板密闭,施工人员无法肉眼看到混凝土是否灌注饱满,只能凭借经验及感觉确定,在泵送压力不足或浇注方式不恰当的情况下,容易造成隧道拱顶部位混凝土与防水板间出现空洞、脱空。而一旦造成脱空,针对这些空洞、脱空部位就得采取回填注浆处理,需要配置回填注浆台架、专业人员及专业设备,施工工期较长,且对衬砌混凝土表面会造成二次污染,并进行二次处理,导致施工成本极高;同时回填注浆期间会占用隧道作业空间,影响各道工序施工通行,降低隧道施工效率。所以,如何解决衬砌的背后脱空难题是该施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识别流动混凝土的单叶片双触点型传感器装置,能够识别塑性混凝土是否到达监测位置,为混凝土浇筑施工作业提供指导。将传感器安装至需要探测混凝土的位置(如隧道施工中的拱顶部位),当混凝土到达时,装置中的测力传感器的输出值会发生变化,通过线缆传输到控制及显示单元部分,控制及显示单元分析并输出显示,指导施工作业。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识别流动混凝土的单叶片双触点型传感器装置,包括传感单元和控制及显示单元;所述传感单元包括测力传感箱,测力传感箱内,上侧设置有第一测力传感器,下侧设置有第二测力传感器,第一测力传感器和第二测力传感器分别连接到控制及显示单元;传感单元还包括一个与混凝土上升方向呈垂直方式布置的叶片,叶片通过铰接组件悬挂在测力传感箱的一面侧壁,叶片可绕铰接组件的铰轴转动;叶片的一端用于接触混凝土从而受力,另一端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触发第一测力传感器的第一触点和用于触发第二测力传感器的第二触点。
进一步地,所述叶片接触混凝土的一端在长度和宽度方向上均大于混凝土中的最大骨料直径。
采用本发明的结构,可以在无法肉眼观测混凝土的现浇施工中,有效监测混凝土到达监测点的情况,指导现场操作人员完成作业,起到保障质量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测力传感器在不同阶段的工作环境示意图,其中:(a)混凝土未到达监测位置;(b)混凝土开始推动叶片;(c)混凝土超过叶片部分通过重力作用于叶片。
图3是基于控制及显示单元的监控仪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一种用于识别流动混凝土的单叶片双触点型传感器装置,主要用于辅助隧道拱顶现浇混凝土的施工,固定在现浇施工现场中特定位置点以获取流动的塑性混凝土的到达位置信息,进而指导施工作业保障施工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569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