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城市黑臭水体底泥的无害化生态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59268.7 | 申请日: | 2019-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878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魏东洋;黄荣新;周雯;朱李华;于晓巍;安坤;王龙乐;陈晓燕;雷伟香 | 申请(专利权)人: |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C02F11/121;C02F9/14;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栈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70 | 代理人: | 刘亚娟 |
地址: | 510655***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城市 水体 无害化 生态 处理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黑臭水体底泥的无害化生态处理装置,包括用于对底泥进行除杂、出沙的预处理装置,用于对底泥进行浓缩的脱水装置,以及对浓缩后的尾水进行处理的生物处理装置;且预处理装置、脱水装置、生物处理装置依次连接;本发明对底泥进行除杂、除沙后,再进行浓缩,将底泥固、液分离,针对性的对尾水进行有效地处理,利用臭氧氧化改变尾水中有机物的结构,将大分子有机物降解为小分子有机物,提高废水可生化性,然后结合MBR生化技术对尾水进行处理,生化处理的周期短,实用性较高,适合大量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河道污染底泥处理,具体涉及一种城市黑臭水体底泥的无害化生态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城市黑臭水体是百姓反映强烈的水环境问题,不仅损害了城市人居环境,也严重影响城市形象。黑臭水体的综合治理,遵循“外源减排、内源清淤、水质净化、清水补给、生态恢复”的技术路线。其中内源控制技术一般是把黑臭水体内受污染的底泥(通常为河床表层部分)通过清淤疏浚的方式挖掘出来。
清淤疏浚技术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抽干黑臭水后清淤;另一种是采用水上作业方式直接从水中清除淤泥。清淤底泥通过除杂、除沙、浓缩沉淀、干化等处置工艺,最终实现泥水分离。分离出来的尾水采用化学和生物方式进行处理,进一步降低水中污染物指标的浓度,满足排放标准后回排至城市水体中。而泥渣依据资源化原则,可对干化后的泥饼进行堆肥、回填和烧制等处置。
而传统的化学方法在对分离出来的尾水进行处理时,因对尾水中添加物较多,一方面会形成新的污染物,另一方面在后期的治理中成本较大;而现有技术中所采用的生物法一般为曝气生物滤池技术、生物接触氧化法、生态湿地、人工塘等工艺工法这几种,但是由于其治理周期较长,实用性较低。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理成本较低、实用性强的城市黑臭水体底泥的无害化生态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城市黑臭水体底泥的无害化生态处理装置,包括用于对底泥进行除杂、出沙的预处理装置,用于对底泥进行浓缩的脱水装置,以及对浓缩后的尾水进行处理的生物处理装置;且预处理装置、脱水装置、生物处理装置依次连接;
所述生物处理装置包括处理壳体、MBR组件、臭氧发生装置、曝气组件和曝气风机;所述处理壳体内部分为厌氧腔、好氧腔和消毒腔;所述MBR组件有两组,两组MBR组件均包括MBR膜以及MBR膜架,且两组MBR组件分别设置在厌氧腔、好氧腔;所述臭氧发生装置包括产生臭氧的臭氧发生器,以及控制臭氧浓度的转子流量计;所述曝气组件包括第一曝气装置和连接管,所述第一曝气装置位于好氧腔的MBR组件内部,且第一曝气装置通过所述连接管分别与臭氧发生器、曝气风机连接,连接处设置有电磁阀;所述厌氧腔上端与好氧腔上端通过导管连接,好氧腔下端与消毒腔下端通过导管连接,且两组MBR组件分别位于厌氧腔中间段、好氧腔底段;消毒腔内部设置有紫外线消毒装置,好氧腔内部设置有搅拌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预处理装置包括预处理壳体、除杂筛、滤砂网、污泥泵;所述预处理壳体上端活动设置有壳体盖,预处理壳体内壁上设置有卡槽,预处理壳体底部靠上位置设置有搭载架,预处理壳体底部为漏斗状,且底端设置有排沙口,所述排沙口上设置有电磁阀;所述除杂筛能够活动设置在所述卡槽上,且除杂筛上设置提手;所述滤砂网设置在所述搭载架上;所述污泥泵位于滤砂网内部,污泥泵用于将除杂、出沙后的底泥抽至脱水装置;利用预处理装置能够更高效的对底泥进行除杂、除沙处理,并且能够有效地将杂物、沙子进行分批收集。
进一步地,所述除杂筛底端的滤网的筛孔直径为3mm,所述滤砂网为四周均采用孔径为0.05mm滤网的圆柱状砂网;首先经预筛将3mm以上颗粒由除杂筛过滤出来,3mm以下颗粒随泥浆进入除杂筛下方的预处理壳体内部,然后由圆柱状砂网再次筛分后,将泥浆抽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未经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5926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厨余油脂的油泥清洗回收方法
- 下一篇:一种无害化油泥处理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