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质基活性炭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59643.8 | 申请日: | 2019-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643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1 |
发明(设计)人: | 蔡卫权;朱梦媛;刘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0/20 | 分类号: | B01J20/20;B01J20/28;B01J20/30;B01D53/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雷月华 |
地址: | 510006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活性炭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质基活性炭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废弃生物质粉末与多种试剂混合并于室温下充分搅拌至均匀,得到悬浮液;将悬浮液转移到反应釜中水热后,得到水热碳球;水热碳球冷却后经水洗涤、干燥后得到炭的前驱体;将炭的前驱体与含氮物、活化剂以一定比例混合研磨后经焙烧、洗涤、干燥,制得所述生物质基活性炭微球,其比表面积可达1349.17~1685.68m2/g。本发明具有原料廉价、配方简单、制备条件温和、产物呈球形形貌以及所制得的活性炭微球在室温下对CO2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及稳定的循环再生吸附性能、较佳的CO2/N2吸附选择性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CO2吸附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质基活性炭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生物质是一定积累量的动植物资源和来源于动植物废弃物的总称,是地球上唯一的可再生碳能源,被誉为“传统化石燃料替代品”,每年大约生产66亿吨,其中大部分农废被焚烧处理,利用率极低。以化石燃料燃烧进行发电的火电厂是全球最大的CO2排放源,约占CO2总排放量的35%。在燃料燃烧、预燃烧和燃烧后三种碳捕获方法中,从燃烧后的烟道气中捕获CO2是最简单的方法。燃烧后的烟道气(T<200℃)主要是CO2和N2的混合物,但因CO2分压较低导致其分离难度很大,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制约21世纪世界节能减排格局的重大科学问题。因此,对低温CO2进行吸附、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水热炭化法(HTC)是指在密封的压力容器中,以生物质为原料、以水为溶剂和反应介质、在自压力和150~375℃的反应温度下合成富碳产物的过程。与传统的热化学转化法相比,HTC温度低,原料不受水分含量限制,耗能少,CO2释放量少,已经成为一种高效的生物质预处理手段和生物质全组分转化方法;且水热炭含氧官能团丰富、表面化学性质可调、热值(HHV)高,在金属离子吸附、多孔炭材料的制备、固体酸催化剂和清洁能源等领域均取得了一些进展(吴艳姣,李伟,吴琼,等.水热炭的制备,性质及应用[J].化学进展,2015,28(1):121-130.)。CN106629661A公开了一种甘蔗渣制备碳纳米球的工艺,将甘蔗渣置于硫酸、磷酸和水的混合溶液中,使甘蔗渣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溶解,并将该溶剂过滤得到滤液,滤液进行水热反应时将甘蔗渣中小分子糖溶出,再利用小分子糖溶液水热法制备碳球。该方法工艺简单,原料来源广泛,但制备过程中用到两种酸溶液,对环境不友好。CN102219204A公开了一种生物质基胶体碳的制备方法,用稀酸、浓酸分别水解玉米秸秆获得木糖和葡萄糖的糖酸溶液,糖酸溶液原位缩聚炭化,制备出以木糖或葡萄糖为前驱体的胶体碳球。该方法废物利用率高,但操作过程较复杂。
传统的水热法制备碳球一般会采用小分子生物质如蔗糖、葡萄糖等为碳源,如Sevilla Marta等人(Marta Sevilla,Antonio B.Fuertes.Chemical and structuralproperties of carbonaceous products obtained by hydrothermal carbonization ofsaccharides[J].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2009,15,4195-4203)将三种不同的糖类(葡萄糖、蔗糖、淀粉)分别水热制备微米级碳球。但以富含木质素、高结晶度纤维素的农业废弃生物质(核、壳、皮、杆)为原料,经温和的水热法制备球形生物炭材料在国内外鲜有报道。基于此,利用废弃生物质作为原材料制备可用于室温CO2捕集的微米碳球就具有极强的竞争力,且其有望作为多种材料的廉价负载基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物质基活性炭微球的制备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大学,未经广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596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