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门连接组件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63402.0 | 申请日: | 2019-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522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9 |
发明(设计)人: | 于栋;赵会朋;赵峰昌;李海春;申力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D7/04 | 分类号: | E05D7/04;B60J5/10;B62D6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朱颖;刘芳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 组件 汽车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门连接组件及汽车,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所述背门连接组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背门支架以及底座;第一支架连接在底座上,且两者之间设置有第一调节螺栓,转动第一调节螺栓可使第一支架相对底座左右移动,用于调节背门与车身之间的安装间隙;第二支架连接在第一支架上且两者之间设置有第二调节螺栓,转动第二调节螺栓,可调节第二支架相对第一支架的高度,以调整与第二支架铰接的背门支架的高度,实现对背门与车身之间安装面差进行调节。本发明提供的背门连接组件及汽车,能够对背门与车身之间的安装间隙及面差进行调整,提升背门与车身的连接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门连接组件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汽车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代步工具,汽车背门与车身之间的安装间隙及面差一直是控制的难点,当汽车背门与车身之间的安装间隙及面差过大时影响汽车背门的安装。
现有技术中,汽车背门通常采用铰链连接在车身上,铰链一般包括与背门连接的背门支架以及与车身连接的底座,背门支架通过铰接轴连接在底座上,且背门支架相对底座可旋转,进而实现了汽车背门的开启和关闭。
然而,现有的铰链受其自身结构限制,无法对汽车背门与车身之间的安装间隙及面差进行调整,当背门与车身之间的安装面差及间隙过大时,需要人工凿击车身以调整间隙及面差,才能将汽车背门安装至车身,降低了汽车背门与车身的连接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门连接组件及汽车,能够调整背门与车身之间的安装间隙及面差,提升汽车背门与车身的连接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背门连接组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背门支架以及底座;所述底座包括第一底板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上的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支架包括与所述第一底板连接的第二底板,以及固定在所述第二底板一端的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第一挡板相对,所述第二挡板还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挡板的方向延伸的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挡板设置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内插接有第一调节螺栓,所述第一调节螺栓的端部与所述第二挡板连接,转动所述第一调节螺栓,所述第一支架可相对所述底座滑动;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二抵接部以及与所述背门支架铰接的两个第一铰接部,且所述第二抵接部及所述第一铰接部分别布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两侧;所述第一安装板贴合并连接在所述第二挡板远离所述第一挡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底端与所述第二底板具有间隙;所述第二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一抵接部的上方,所述第二抵接部设置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内插接有第二调节螺栓,且所述第二调节螺栓的端部抵接在所述第一抵接部上,转动所述第二调节螺栓,所述第二支架可相对所述第一支架移动;所述第二抵接部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二抵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板连接,所述第二抵接部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二挡板的一侧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底板设置有第一定位孔以及相对所述第一定位孔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调节孔;所述第二底板设置有第二调节孔及相对所述第二调节孔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与所述第二调节孔相对,且所述第一定位孔与所述第二调节孔之间插接有第一固定螺栓;所述第一调节孔与所述第二定位孔相对,且两者之间插接有第二固定螺栓,所述第二固定螺栓与车身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挡板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三调节孔;所述第一安装板设置有与所述第三调节孔相对应的第三定位孔,且所述第三调节孔及所述第三定位孔之间插接有第三固定螺栓。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及所述第三定位孔均为圆形通孔;所述第一调节孔、所述第二调节孔及所述第三调节孔均为过孔或腰型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底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边,所述第二底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限位边;所述第一限位边朝向所述第二限位边的一侧设置有滑槽,所述第二限位边朝向所述第一限位边的一侧设置与所述滑槽配合的滑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634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运算方法、装置及相关产品
- 下一篇:一种资源选择方法及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