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换乘流线初始网络设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67816.0 | 申请日: | 2019-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162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9 |
发明(设计)人: | 过秀成;杨鸣;刘珊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G06Q50/30 |
代理公司: | 32206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伟<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
地址: | 21009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线 初始网络设计 综合客运枢纽 基础网络 交通运输 枢纽设计 算法生成 网络构造 需求预测 业务设备 终点位置 网络 集约化 最短路 客流量 客流 配置 源头 铁路 改进 协调 统一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换乘流线初始网络设计方法,包括:(1)换乘客流量需求预测与换乘流线起终点位置确定;(2)构造换乘流线基础网络,并进行合理简化;(3)基于改进的最短路配流算法生成初始换乘流线网络。本发明提出了换乘流初始线网络构造方法,“从无到有”构造换乘流线网络。基于换乘流线网络,可从源头贴近客流需求,对交通运输业务设备设施、换乘通道与空间等进行统一协调配置,适应未来集约化、复杂化、立体化的枢纽设计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交通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换乘流线初始网络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在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向集约化、立体化、复杂化发展以及与城市功能更紧密融合的背景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内各运输方式功能模块空间的布局也呈现立体化、分散化、灵活化的趋势。不同运输方式之间换乘流线的合理设计是铁路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转换功能实现的核心要求。
为应对复杂的旅客换乘需求,铁路综合客运枢纽设计研究中,越来越重视流线在灵活反映客流需求,并指导设施设备与建筑空间规模方面的链条作用。已有研究提出通过构建具有流量与三维空间属性的换乘流线网络可以更好地串联换乘客流活动需求与物理设施配置需求。构建换乘流线网络来指导换乘设施与换乘空间的配置是一体化、精细化枢纽设计的有益尝试。
目前枢纽内换乘流线的设计是由交通专业辅助建筑专业,通过枢纽内建筑空间的布局来实现,往往是一种设计师的头脑创造性活动,缺少有效的定量支撑。而交通专业设计师对流线的定量优化通常在建筑空间布局确定之后进行,是一种局部的优化。
现有研究中,对流线网络的设计与优化方法大多局限于建筑空间布局已定条件下交通组织层面的优化。虽然已有研究提出通过构建具有流量与三维空间属性的换乘流线网络来串联换乘客流活动需求与物理设施配置需求,但大多停留在理念层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换乘流线初始网络设计方法,该方法“从无到有”构造换乘流线网络,在建筑空间布局之前就充分把握客流换乘需求,进行定量化地换乘流线网络设计,可为建筑师进行枢纽空间布局、设施设备配置提供定量支撑,适应未来集约化、复杂化、立体化的枢纽设计发展要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换乘流线初始网络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换乘客流量需求预测与换乘流线起终点位置确定;
(2)构造换乘流线基础网络,并进行合理简化;
(3)基于改进的最短路配流算法生成初始换乘流线网络。
进一步的,步骤(1)具体包括:
(1-1)预测各运输方式之间设计年度高峰小时的换乘客流量;
(1-2)拆分各种运输方式的功能空间模块,分别测算“上客区域”与“下客区域”所需规模。然后考虑工程限制条件、用地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分别划定每种方式“上客区域”、“下客区域”的可选区域进入待选集,并进行选区优先度排序。
(1-3)对于每种运输方式的上、下客区域按照优先度顺序各选择1个待选区,取待选区与换乘衔接区域的边界处中点作为换乘起终点坐标。
进一步的,步骤(2)具体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6781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