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级压缩丙烷预冷天然气液化系统及其液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71416.7 | 申请日: | 2019-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441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丁昌;吕林鹏;黄宇巍;顾华;李军旗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轻工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F25J1/02 | 分类号: | F25J1/02 |
代理公司: | 郑州优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25 | 代理人: | 孙诗雨 |
地址: | 450002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级 压缩 丙烷 预冷 天然气 液化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一种多级压缩丙烷预冷天然气液化系统及其液化方法,包括丙烷预冷循环模块、混合制冷剂循环模块以及天然气液化模块;丙烷预冷循环模块即制冷剂丙烷经压缩、冷凝、节流后产生气液分离,液态冷剂节流降压进入预冷换热器提供冷量,再经压缩机增压至产生气液分离时的压力,与气液分离时的气态冷剂混合后进入压缩机;混合制冷剂循环模块即多组分混合制冷剂经逐级蒸发、冷凝、节流,使不同组分的冷剂在不同温区蒸发吸热,为天然气降温提供冷量;天然气液化模块即天然气经多级换热器降温至‑162℃成为液态。本发明采用多级压缩来改进丙烷预冷循环,降低了设备的运行功耗,结构简单、流程紧凑,对天然气液化过程的节能有重要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天然气液化,特别是指一种多级压缩丙烷预冷天然气液化系统及其液化方法。
背景技术
天然气液化工艺发展到今天,种类已增加至数十种,但应用最为广泛的当属丙烷预冷混合制冷剂流程。天然气液化工艺是一种能量高度密集、成本高度密集的生产活动,其能耗占天然气开采、净化、液化、运输产业链总能耗的40%左右,对其进行系统能耗的优化,对节能减排、减轻设备运负荷等方面大有裨益。现有制冷流程中,节流后的丙烷制冷剂产生气液分离,而气态丙烷制冷剂在换热器中无相变,因此换热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多级压缩丙烷预冷天然气液化系统及其液化方法,解决了现有丙烷预冷混合制冷剂流程换热效果差的问题。本发明主要针对预冷流程进行设,在预冷循环节流阀之后加上气液分离器,节流后的丙烷制冷剂产生气液分离,考虑到气态丙烷制冷剂在换热器中无相变因此换热效果略差,于是将这部分气态冷剂直接通入压缩机,以降低压缩机的吸气温度,液态丙烷制冷剂经节流降温后与混合冷剂、天然气换热后返回压缩机。本发明对传统的C3MR天然气液化流程进行分析,对系统中㶲损较大的丙烷预冷循环进行优化设计,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设计的新流程系统功耗小,改动成本低,经济可行性分析合理,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多级压缩丙烷预冷天然气液化系统,包括丙烷预冷循环模块和天然气液化模块,所述的丙烷预冷循环模块包括压缩机II,压缩机II出口与冷却器II连通,冷却器II与节流阀IV连通,节流阀IV与分离罐IV连通,分离罐IV一出口与节流阀V连通,节流阀V经过预冷换热器后与压缩机III连通,压缩机III与缓冲罐连通,分离罐IV另一出口与缓冲罐连通,缓冲罐与压缩机II进口连通。
所述的压缩机III与止回阀连通,止回阀与缓冲罐连通。
所述的分离罐IV另一出口与温度控制阀连通,温度控制阀感应压缩机II出口温度,温度控制阀与缓冲罐连通。
还包括混合制冷剂循环模块,混合制冷剂循环模块包括压缩机I,压缩机I与冷却器I连通,冷却器I经过预冷换热器后与分离罐I连通,分离罐I一出口经过中冷换热器后与节流阀II连通,节流阀II与分离罐II连通,分离罐I另一出口经过中冷换热器、深冷换热器后与节流阀III连通,节流阀III经过深冷换热器后与分离罐III连通,分离罐II的一出口与分离罐III的一出口合并,再与分离罐II的另一出口与分离罐III的另一出口合并后经过中冷换热器、预冷换热器的部分合并,然后与压缩机I连通。
所述的天然气液化模块包括液化管,液化管经过预冷换热器、中冷换热器和深冷换热器后与节流阀I连通。
一种多级压缩丙烷预冷天然气液化系统的液化方法,包括丙烷预冷循环模块和天然气液化模块,所述的丙烷预冷循环模块包括压缩机II,丙烷制冷剂经过压缩机II压缩后,经冷却器II冷却至全液态,经节流阀IV节流降压降温后变为气液两相,在分离罐IV内进行气液分离,液态丙烷制冷剂经节流阀V节流降温降压后进入预冷换热器进行制冷,变为过热状态进入压缩机III,压缩至过热状态后进入缓冲罐,分离罐IV分离出的气态丙烷制冷剂等压、焓增分离,然后进入缓冲罐,两股丙烷制冷剂在缓冲罐中混合,返回压缩机II,循环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轻工业学院,未经郑州轻工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714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