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钝化玉米Suwan自交系光敏性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72606.0 | 申请日: | 2019-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223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6 |
发明(设计)人: | 王安贵;陈泽辉;任洪;柏光晓;张泽志;祝云芳;郭向阳;刘鹏飞;吴迅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省旱粮研究所;贵州大学;贵州黔西南喀斯特区域发展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H1/02 | 分类号: | A01H1/02;A01H1/04 |
代理公司: | 贵阳睿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2114 | 代理人: | 谷庆红 |
地址: | 550000 ***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驯化 自交系 玉米 光敏性 钝化 感光 结实率 生育期 制种区 北方 穗行 制种 开花 填补 节约 申请 种植 生产 | ||
1.一种钝化玉米Suwan自交系光敏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采用中国西南杂交种的感光玉米Suwan自交系作为驯化材料在北方制种区直接驯化,采用固定播种日、设置授粉时限、大群体种植、单株自交或株系杂交的方法进行“南选北驯”,获得驯化1代种子;
(2)将步骤(1)获得的驯化1代种子进行分穗脱粒后编号保存种子按穗行种植,每个穗行种植30株以上,按照步骤(1)的“南选北驯”方法进行驯化,对照上一年的授粉日期,每驯化一次选择提前1~2d的植株进行自交,收获时选择结实率达30%以上的果穗保留,获得驯化2代种子;
(3)将步骤(2)中获得的驯化2代种子按照步骤(2)的方法继续驯化2~3次,获得驯化多代种子,从中筛选出生育期缩短且雌雄协调的驯化稳定种子,将该驯化稳定种子进行鉴定,并留下光敏性钝感且结实率正常的驯化稳定种子作为原杂交种的亲本,获得用于生产且对光钝感的玉米Suwan自交系;
在步骤(3),所述鉴定的方法为:利用所述驯化稳定的自交系作父本与驯化材料对应的母本自交系进行杂交,组配的杂交种和驯化后的自交系在我国西南不同生态点通过田间种植鉴定和DNA鉴定,用原杂交种和自交系作对照比较,除光敏性外,其它性状与原杂交种和自交系没有差异的驯化稳定自交系,留下作为原杂交种的亲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钝化玉米Suwan自交系光敏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所述直接驯化是指利用感光玉米Suwan自交系在北方种植,让其对光敏性进行驯化,不隔合任何其它来源的材料血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钝化玉米Suwan自交系光敏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所述感光玉米Suwan自交系是指在中国西南自身表现优异且一般配合力好的热带亚热带感光玉米Suwan自交系QB48、T32、GD909、XZ50612以及S6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钝化玉米Suwan自交系光敏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所述杂交种是指在中国西南山区种植其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均表现优良的金单999、贵单8号、金玉818、金玉908和兴农单5号杂交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钝化玉米Suwan自交系光敏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所述北方制种区是指纬度为37~39°、海拔为1300~1600m的河西走廊作为驯化地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钝化玉米Suwan自交系光敏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所述固定播种日期是:在4月19~21日进行播种,该播种日期至玉米成熟期间的光温条件有利于达到对光敏感材料钝化的目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钝化玉米Suwan自交系光敏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所述设置授粉时限是:根据自交系的生育期,将授粉日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8月10日以后开花的将不再授粉。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钝化玉米Suwan自交系光敏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所述大群体种植是:在北方制种区种植感光自交系300~500株。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钝化玉米Suwan自交系光敏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所述单株自交或株系杂交是:在种植的自交系中,找除株高穗位高外的农艺性状不变的植株对雌雄穗分别套袋,将雌雄花均正常的做自交、雌雄一方正常的做株系杂交,并挂牌子、记录其授粉日期,收获时将结实达30粒以上的果穗保留,分穗脱粒后编号保存,作为下一年驯化材料;雌雄穗均不正常的去除不用套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钝化玉米Suwan自交系光敏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及(2),所述南选北驯具体是指利用Suwan种质在中国西南选育对光敏感的稳定自交系组配杂交种,将该自交系在北方制种区对光敏性进行驯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省旱粮研究所;贵州大学;贵州黔西南喀斯特区域发展研究院,未经贵州省旱粮研究所;贵州大学;贵州黔西南喀斯特区域发展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7260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