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水陶翡翠绿自然落灰釉的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73897.5 | 申请日: | 2019-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422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8 |
发明(设计)人: | 杨建龙;王勇;姚文灿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建龙 |
主分类号: | C04B33/32 | 分类号: | C04B33/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4300 云南省红河哈尼***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烧制 翡翠绿 还原 次碳化 落灰 可控制 器皿 白泥 后封 坯体 冷却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水陶翡翠绿自然落灰釉的烧制方法。该方法是对用白泥制成的坯体进行柴烧。柴烧的过程为:先在0~150℃条件下烧制7.5~8.5h,然后升温至450℃,升温期间进行两次碳化还原,再于450~650℃条件下烧制8~9h,然后升温至950℃,升温期间也进行两次碳化还原,继续升温至1150℃,最后在1150~1300℃条件下进行高强度还原,继续升温至1350~1370℃后封窑冷却。使用该方法能够使得柴烧器皿落釉更为充分,并产生可控制的翡翠绿自然落釉颜色。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陶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水陶翡翠绿自然落灰釉的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建水白陶是建水陶中的一种,主要是采用建水紫陶的五色土中的白泥和青泥配制。白、青两种泥料的特点是可塑性弱,黏性强,耐高温。它们硅、铝成分含量高,泥性比含铁成分高的红陶要硬。所以烧制的最大温度在1200℃以上,比紫陶烧制的温度要高,所得产品观感也有所区别。现有建水陶的柴烧制品的落釉不充分,颜色变化较为单一,难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建水陶翡翠绿自然落灰釉的烧制方法,能够使得柴烧器皿落釉更为充分,并产生可控制的翡翠绿自然落釉颜色。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水陶翡翠绿自然落灰釉的烧制方法,是对用白泥制成的坯体进行柴烧。柴烧的过程为:先在0~150℃条件下烧制7.5~8.5h,然后升温至450℃,升温期间进行两次碳化还原,再于450~650℃条件下烧制8~9h,然后升温至950℃,升温期间也进行两次碳化还原,继续升温至1150℃,最后在1150~1300℃条件下进行高强度还原,继续升温至1350~1370℃后封窑冷却。
上述技术方案中:
优选的,所述柴烧使用松木干柴进行。所述0~150℃条件下的烧制时间为8h。所述第二段的两次碳化还原在850~900℃条件下进行。所述封窑冷却在升温至1360℃后进行。
所述第一次升温的速度为40~60℃/h,其余升温段的升温速度大于第一次升温的速度(一般选为≤200℃/h)。
所述碳化还原是通过添材使得木柴不完全燃烧从而在窑内形成还原氛围。在第一段两次碳化还原中,不完全燃烧的木材会产生大量的碳分子,炙热的坯体在这时就会吸收这部分碳分子,形成青黑色,对后来釉面翡翠化起到关键作用。在第二段两次碳化还原中,坯体表面在第一次碳化时会出现降温,升上去后再次碳化,目的是在落灰成釉之前排出坯内气体,防止封釉之后气体无法排出造成坯体鼓包、开裂等缺陷。
所述高强度还原是通过封堵投柴口和烟囱口后在窑内形成还原氛围。此时,木材在极度缺氧的情况下燃烧,火焰颜色为不透明的暗红色,在还原氛围下会抽取坯体内部空气来进行燃烧,可以起到排空坯体内部空气的作用。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势在于:
本发明的烧制方法通过设置两段两次碳化还原和一段高强度还原,使得柴烧器皿落釉更为充分,并产生可控制的翡翠绿自然落釉颜色,器皿表面光泽晶莹剔透,散透出的颜色如翡翠般的翠绿,而器皿内部仍可并存着传统柴烧的质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非限制性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建龙,未经杨建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7389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