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岩藻寡糖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76014.6 | 申请日: | 2019-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708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王莹;寇铃赟;牛德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H11/00 | 分类号: | C07H11/00;C07H1/00;A61K8/60;A61Q17/00;A61Q19/02;A61Q19/00;A61Q19/08 |
代理公司: | 青岛鼎丞智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77 | 代理人: | 韩耀朋;曲志乾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寡糖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岩藻寡糖的制备方法、制备的岩藻寡糖及其应用,制备方法包括:S1、将浓度为0.1%~10%的岩藻多糖的酸溶液,置于50~100℃水浴锅,震荡条件下酸解2~12h;S2、降解完毕后向溶液中加入Ba(OH)2或NaOH粉末,使岩藻多糖溶液pH至中性,以终止反应,得到降解液;S3、将降解液进行离心,转速为5000r/min,离心时间为10min,收集上清液;S4、利用超滤膜系统,将上清液进行分级处理,得到多级分子量段的降解产物,再对降解产物分别进行冷冻干燥,得到的冻干粉即为岩藻寡糖。上述方法制备的岩藻寡糖的产量高,具有较高的美白活性,并具有优异的保湿效果、杀菌和抑菌效果,适用于制备保湿化妆品、美白祛斑化妆品、抗衰老化妆品、抗菌消炎化妆品,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妆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岩藻寡糖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从古自今,国人素有“一白遮三丑”的审美观念,人们对白皙、水润肌肤的追求从未停止,近年来随着国际化的发展,美白、祛斑类化妆品市场日趋活跃,产品销售与日俱增,已成为护肤化妆品的主流品种之一。中国近现代美白化妆品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未来化妆品将发展到“绿色养白”阶段,人们追求天然绿色的功效成分,它们不仅具有美白的效果,同时还能够给为肌肤提供营养,提高细胞的活力和自身修复能力,从而与其美白功效相得益彰。纵观中国化妆品的发展历史,随着美白机理被越来越多被消费者所了解,未来的美白化妆品必将朝着安全、有效的方向大踏步的发展。
皮肤内黑素细胞负责生产黑色素。紫外线可以激活黑素细胞,提高酪氨酸酶的活性。在黑色素细胞中,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转变成“多巴”,多巴进一步氧化形成“多巴醌”,多巴醌再经过氧化反应形成黑色素。这些黑色素会通过基底细胞的分裂传递到表皮细胞,再通过新陈代谢排出。当新陈代谢减弱时,黑色素就会蓄积起来,形成色斑、雀斑和暗沉。除了紫外线,其他因素如皮肤炎症、压力、废气、活性氧等也会促使黑色素细胞活跃,产生过剩的黑色素。市面上美白化妆品的种类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思路还是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除了紫外线,其他因素如皮肤炎症、废气、活性氧、缺水等也会促使黑色素细胞活跃,产生过剩的黑色素。
岩藻多糖(又称岩藻聚糖硫酸酯)是海洋褐藻细胞壁外层含有的特殊藻胶,是一种含有硫酸基团的高分子量的杂多糖。近些年,欧洲、美国、澳洲、日本、韩国、俄罗斯以及中国的科学家们对岩藻多糖表现出狂热的研究兴趣,并发现其具有卓越的生物学活性,包括抗肿瘤、提高免疫力、降低胆固醇、预防和抑制糖尿病、高血压、抗病毒、杀菌、抗氧化等。但是由于岩藻多糖分子量巨大,一般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导致它的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不高。如果将高分子量的岩藻多糖降解为岩藻寡糖,分子量的降低不仅会增加其生物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岩藻寡糖的某些活性和稳定性会大大提高。
本研究团队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降解后的岩藻寡糖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可以作为美白化妆品的核心原料。因此从开发美白化妆品的角度看,岩藻多糖的降解技术尤为重要。目前,研究人员发现:不同的降解方法得到的岩藻寡糖的结构和活性都不同。采用何种降解技术才能得到具有美白活性的岩藻寡糖是要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的岩藻寡糖以及相应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的产率高,制得的岩藻寡糖具有很好的美白活性、杀菌抑菌活性即保湿能力,可被广泛应用于制备美白化妆品。
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岩藻寡糖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浓度为0.1%~10%的岩藻多糖的酸溶液,置于50~100℃水浴锅,震荡条件下酸解2~12h;
S2、降解完毕后向溶液中加入Ba(OH)2或NaOH粉末,使岩藻多糖溶液pH至中性,以终止反应,得到降解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农业大学,未经青岛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7601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