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隔震支座的双筒式抗拉拔及多维减震装置及其隔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78417.4 | 申请日: | 2019-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674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30 |
发明(设计)人: | 徐赵东;管庆松;潘文;胡钟玮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赵东;南京东瑞减震控制科技有限公司;云南震安减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H9/02 | 分类号: | E04H9/02;E04B1/9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王美章 |
地址: | 210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震支座 拉拔 双筒式 高强螺栓 耗能单元 减震装置 粘弹性 多维 隔震 多维隔减震装置 减震 大幅值振动 高强钢丝绳 维修和更换 传力钢板 压缩变形 大变形 多方向 矩形钢 内隔板 上端板 下端板 竖向 提离 消耗 地震 | ||
1.一种隔震支座的双筒式抗拉拔及多维减震装置,包括:橡胶隔震支座,
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隔震支座的上钢板和下钢板的对应位置分别开设螺纹孔,多组多方向耗能单元通过螺栓与所述螺纹孔配合安装于上钢板和下钢板之间,且围绕橡胶隔震支座的核心橡胶隔震垫对称布置,每组多方向耗能单元均包括:矩形钢箱、设置在矩形钢箱上端的上端板、设置在矩形钢箱下端的下端板、以及设置在矩形钢箱内部的矩形内隔板,所述矩形内隔板将矩形钢箱的内腔平均分隔成并行布置的两个部分,分别是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
第一空腔内设有第一粘弹性耗能单元,第二空腔内设有第二粘弹性耗能单元;
第一钢丝绳,其一端从下端板上位于第一空腔一侧穿入,穿过第一粘弹性耗能单元后与第一传力钢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传力钢板设置在第一空腔内位于第一粘弹性耗能单元与上端板之间;第一钢丝绳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一空腔后与螺栓铰接;
第二钢丝绳,其一端从上端板上位于第二空腔一侧穿入,穿过第二粘弹性耗能单元后与第二传力钢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传力钢板设置在第二空腔内位于第二粘弹性耗能单元与下端板之间;第二钢丝绳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二空腔后与螺栓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维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弹性耗能单元和第二粘弹性耗能单元均为高耗散粘弹性材料,形状为中心带孔的圆柱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维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板和下端板均为矩形钢板,平行设置于矩形钢箱的上、下两端,且每块端板上分别开有单侧圆孔,其中,上端板上的圆孔位于第一空腔的中心,下端板上的圆孔位于第二空腔的中心,同时,每个圆孔周围分别设置一圈橡胶垫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维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弹性耗能单元的中心设有供第一钢丝绳穿过的孔道,第二粘弹性耗能单元的中心设有供第二钢丝绳穿过的孔道;
第一传力钢板和第二传力钢板结构相同,均为中心开有孔道的圆柱体,与粘弹性耗能单元紧密接触,传力钢板沿厚度方向加工有两种直径的孔道,其中,钢丝绳从小直径的孔道中穿过后在大直径孔道处设置扩大端头,实现与传力钢板的传力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维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力钢板与第一空腔的内壁之间滑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力钢板与第二空腔的内壁之间滑动连接。
6.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5中任一所述多维隔震支座的隔震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在橡胶隔震支座上围绕核心橡胶隔震垫的四周均匀处开设螺纹孔,多组多方向耗能单元通过螺栓安装于上钢板和下钢板之间,为橡胶隔震支座提供多方向的减震性能和竖向的抗拉拔能力,
当发生水平方向的地震或振动时,隔震支座发生水平方向的剪切变形,核心橡胶隔震垫受剪切力后发生变形产生隔减震效果,同时,随着核心橡胶隔震垫变形的增大,装置发生倾斜使多方向耗能单元中的钢丝绳产生拉力,钢丝绳会带动传力钢板压缩矩形钢箱内的粘弹性耗能单元,从而大量消耗地震或振动能量,提供水平方向的减振效果;
装置可提供的最大变形为两块粘弹性耗能单元的变形之和,由于粘弹性耗能单元在水平方向为并列布置,即使橡胶隔震垫的高度较低,装置也可提供较大的变形能力,满足橡胶隔震垫水平方向的极限位移要求;
当发生竖直方向的地震或振动时,通过粘弹性耗能单元的往复压缩变形,可以消耗大量地震能量,实现竖直方向的减震效果;
当橡胶隔震支座受到建筑物因侧向倾覆产生的竖向提离作用时,矩形钢箱内的粘弹性耗能单元的压缩能够产生很大的刚度,为支座提供很大的抗拉拔力,防止核心橡胶隔震垫被拉开;
随着地震或振动的结束,核心橡胶隔震垫回复到初始的平衡位置,钢丝绳提供的拉力消失,粘弹性耗能单元的变形得到恢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赵东;南京东瑞减震控制科技有限公司;云南震安减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徐赵东;南京东瑞减震控制科技有限公司;云南震安减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78417.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