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陡地形桥隧相接段接长明洞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78931.8 | 申请日: | 2019-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592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3 |
发明(设计)人: | 白明禄;于介;范存斌;邓启华;赵圆圆;项育德;陈如海;李明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二十二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二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14 | 分类号: | E21D9/14;E02D27/12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信立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0 | 代理人: | 包晓静 |
地址: | 400700***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明洞 段接 接长 地形 地下工程 生态环境效益 承载 隧道 基础设计 基坑防护 基坑支护 平行作业 桥梁施工 施工工序 运营安全 自然边坡 综合考虑 扰动 运营期 桩基础 长桩 短桩 冠梁 桥台 施工 水土保持 排水 制约 建设 | ||
本发明属于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高陡地形桥隧相接段接长明洞施工方法,接长明洞采用一种新型的轻型明洞结构设计;桥隧相接段接长明洞基础设计综合考虑桥台基坑防护功能,实现永临结合;接长明洞基础采用φ1.5m桩结构+冠梁结构,其中桩基础采用长短桩设计,长桩作为建设期基坑支护体系,短桩作明洞承载基础,并在运营期长短桩作为永久承载基础服役;接长明洞段桥隧排水过渡方法设计。本发明能够较好地解决高陡地形桥隧相接段施工工序相互干扰制约的问题,实现隧道与桥梁施工平行作业;保障运营安全,延长明洞减少了对自然边坡的扰动破环,有利于水土保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陡地形桥隧相接段接长明洞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业内常用的现有技术是这样的:
随着高铁大规模新建,隧道越来越长,应对不良地质条件也越来越复杂。受线路方向、纵坡设计及站位控制,隧道洞口选位往往纵深向下,地形高陡,洞口上方基岩长期风化剥落,卸荷裂隙产生的危岩落石问题比较突出,对运营安全影响较大。常规的明洞接长方法为:一种是,隧道采取拱圈型钢钢架+安装纤维混凝土板内模浇筑拱形明洞方法进行接长明洞施工。一种是,采用改衬砌边墙为扩大基础,吊装预制混凝土拱圈与基础连接的方法进行接长明洞施工。还有一种是,针对隧道群黄土表层溜坍、滑坡病害,采用打入钢板桩加固路基边坡,逐段拆除洞口端翼墙,开挖基坑施做接长明洞边墙,再利用天窗点用拱架车浇筑拱部混凝土方法完成明洞接长。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意义:
现有技术往往在开通运营前几个月或运营后几年,利用天窗点或行车间隙进行施工,占用资源大,经济效益低,运营干扰大。涉及既有线上开展明洞接长施工,对吊装、防护施工技术、装备技术要求高,实施难度大,实施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较大。在高陡地形黄土溜坍及重力湿陷性地段,不足以抵抗遭受雨水冲刷及下渗后坡面表层溜坍、滑坡等病害,结构强度低、使用寿命低,且需长期维护、检修,对降低线路的运营安全不高,且经济效益低。故有必要对高陡地形桥隧相接段明洞在建设期进行接长施工,采取“明洞+桩基础、冠梁”方案,将接长明洞基础与桥台基坑防护永临结合,确保结构的连续性与稳定性,防止高陡地形错落推挤、滑坍影响桥隧基础安全,保障运营安全,延长明洞减少了对自然边坡的扰动破环,保障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陡地形桥隧相接段接长明洞施工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高陡地形桥隧相接段接长明洞施工方法,所述高陡地形桥隧相接段接长明洞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接长明洞采用一种新型的轻型明洞结构设计;
步骤二,桥隧相接段接长明洞基础设计综合考虑桥台基坑防护功能,实现永临结合;
步骤三,接长明洞基础采用φ1.5m桩结构+冠梁结构,其中桩基础采用长短桩设计,长桩作为建设期基坑支护体系,短桩作明洞承载基础,并在运营期长短桩作为永久承载基础服役;
步骤四,接长明洞段桥隧排水过渡方法设计。
进一步,所述高陡地形桥隧相接段接长明洞施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将接长明洞基础与桥台基坑防护永临结合,施工围护桩基础、冠梁。
(2)结合桥隧相接场地限制的条件,在桩梁上部搭设贝雷梁+分配梁+钢板作为隧道施工便道运输、场地条件,贝雷梁下部进行桥台基槽开挖+桥台圬工施工,实现上下平行作业;
(3)接长明洞施工,在桥台、台前梁部上方搭设膺架+拱背背扣式拱架模板辅助明洞衬砌施工。
(4)施工横撑梁,并在横撑梁下部施作梁下铺砌及排水沟,使桥隧排水由梁下埔砌及排水沟系统过渡,接入自然排水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二十二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二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二十二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二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7893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