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蓝藻造粒制肥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80345.7 | 申请日: | 2019-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171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3 |
发明(设计)人: | 陈道才;陆沙;王怀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纳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147 | 分类号: | C02F11/147;C02F11/122;C02F11/131;C02F11/12;C02F11/00;C02F1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7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蓝藻 剩余污泥 含水率 泥饼 送入 板框压滤机 太阳能干燥 无害化处理 有机缓释肥 资源化利用 脱水造粒 污泥干化 污泥造粒 园林绿化 氮磷钾 絮凝剂 有机肥 堆场 鼓风 粒径 造粒 脱水 生态农业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蓝藻和剩余污泥混合脱水造粒制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含水率95%‑98%的蓝藻和剩余污泥按照质量比例1/100‑1/5混合,投加干固体质量比例为1‰‑8‰的絮凝剂,送入板框压滤机,脱水后得到含水率为70‑80%的泥饼。然后,将泥饼至堆场,利用太阳能干燥和鼓风措施进一步实现污泥干化,将泥饼送入污泥造粒设备,制成粒径为2‑4mm颗粒,含水率为5%‑15%。本发明的优点是能够有效利用蓝藻和剩余污泥作为原料,充分利用两者含有的氮磷钾的有机肥,制成适用于园林绿化、生态农业的有机缓释肥,实现蓝藻和剩余污泥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蓝藻和剩余污泥资源化处置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蓝藻和剩余污泥混合脱水造粒制肥的方法,属于固废处置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治理蓝藻的主要方法有生物治理法、机械打捞法、工程疏浚法。其中,以机械打捞法和工程疏浚法最为常见。这两种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将蓝藻从水体中分离出来,但是分离出来的藻泥如何处置仍是困难蓝藻治理的难题。
目前,每年我国城市污水厂都会产生大量剩余污泥,已经成为污水厂运营的沉重负担。污泥的随意处置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同时也浪费了污泥的资源特性。值得注意的是,污泥造粒技术对于充分利用污泥中氮磷资源有着显著的优势,而这点与蓝藻的资源化处置途径不谋而合。因此,采用蓝藻与污泥联合颗粒化处置技术将会是解决藻泥和污泥处置的新型途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蓝藻和剩余污泥资源化处置方法,以解决城市污泥和藻泥处置难题,并充分利用两者作为有机肥料产生经济效益,避免二次污染问题。
为了实现蓝藻和剩余污泥的资源化处置,同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蓝藻和剩余污泥资源化处置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蓝藻和剩余污泥按照一定的质量比例混合,投加絮凝剂搅拌反应后,送入板框压滤机,脱水后得到含水率为70-80%的泥饼。然后,将泥饼至堆场,利用太阳能干燥和鼓风措施进一步实现污泥干化,将泥饼送入污泥造粒设备,制成粒径为3-5mm颗粒,含水率为5%-15%。
所述蓝藻是经过收集和简单脱水处理,含水率达到90%-98%的藻浆;所述剩余污泥是指传统活性污泥法产生的剩余污泥经过浓缩沉淀处理,含水率达到90%-98%。
所述蓝藻和剩余污泥按照质量比例1/100-1/5混合;所述投加絮凝剂按照干固体质量比例为1‰-8‰;所述投加絮凝剂为阳离子聚丙烯酰胺。
所述絮凝剂搅拌反应,是指利用机械搅拌实现藻泥与絮凝剂的快速混合,混合时间控制在5-60s。板框压滤机即为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处置的常规压滤机。
所述利用太阳能干燥和鼓风措施进一步实现污泥干化是指经过压滤脱水的污泥放置于堆场,并采用太阳能加热和通风措施加速污泥的干化过程。
所述经过干化处理的泥饼送入污泥造粒设备,制成粒径为3-5mm有机颗粒,含水率为5%-1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能够有效利用蓝藻和剩余污泥作为原料,充分利用两者含有的氮磷钾的有机肥,制成适用于园林绿化、生态农业的有机缓释肥,实现蓝藻和剩余污泥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技术实施方案(即实施例1所用方案)的工艺流程图。
图中标号:1,2为污泥管线,3和4为污泥传送带,A为污泥浓缩池,B为混凝搅拌池,C为压滤机,D为污泥干化场,E为污泥造粒机。
四、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下面结合附图1实施本发明实施技术方案的工艺流程图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实现蓝藻和剩余污泥资源化处置方法是这样实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纳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纳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8034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