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道减阻流动非接触式高效强化传热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80528.9 | 申请日: | 2019-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603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1 |
发明(设计)人: | 王艺;宇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F28F13/00 | 分类号: | F28F13/00;G01D2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陈伟;李辉 |
地址: | 10224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道 流动 接触 高效 强化 传热 系统 方法 | ||
1.一种管道减阻流动非接触式高效强化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一动力泵;
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管程和壳程,所述管程和所述壳程之间形成换热空间;
所述管程的进口端和出口端之间连接有第一循环管路,所述第一动力泵设置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上;所述第一循环管路设置有透明窗口,所述透明窗口位于所述管程的进口端的上游;所述透明窗口外对应设置有紫外线照射组件;
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与所述管程形成第一循环回路,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中容置有由反式甲氧基肉桂酸与表面活性剂配置而成的减阻溶液,所述减阻溶液在所述第一动力泵的泵输作用下在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
所述壳程的进口端和出口端之间连接有与所述换热空间连通的第二循环管路,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与所述换热空间形成第二循环回路;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中容置有加热流体;所述加热流体为带温流体介质,用于对流经所述管程的减阻溶液进行加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减阻流动非接触式高效强化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式甲氧基肉桂酸受所述紫外线照射组件发出的紫外光照射后,光异构化为顺式甲氧基肉桂酸;所述减阻溶液的减阻剂分子经紫外光照射后由长蠕虫状转变呈短线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减阻流动非接触式高效强化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阻溶液的减阻率在50%以上,第一法向应力差在200Pa以上,对波长为270nm到312nm之间的紫外线达到吸收峰值。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减阻流动非接触式高效强化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泵的进口端和/或出口端设置有旁路,所述旁路与所述第一循环管路并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减阻流动非接触式高效强化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上设置有缓冲罐,所述缓冲罐位于所述第一动力泵的入口端与所述管程的出口端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减阻流动非接触式高效强化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动力泵,所述加热流体在所述第二动力泵的泵输作用下在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减阻流动非接触式高效强化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加热流体进行加热升温的加热组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减阻流动非接触式高效强化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程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压力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上间隔设置多个第二压力表,多个所述第二压力表位于所述管程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动力泵的入口端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减阻流动非接触式高效强化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动力泵的出口端和所述管程入口端之间设置有第二换热器;
所述第二换热器具有主管和盘绕在所述主管外侧的螺旋管;所述主管的进口端和出口端与所述第一循环管路连通,从而所述主管构成所述第一循环回路的一部分;
所述螺旋管的进口端和出口端之间连接有第三循环管路,所述第三循环管路与所述螺旋管形成第三循环回路;所述第三循环回路中容置冷媒;所述冷媒在所述第三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用于对流经所述主管的减阻溶液进行冷却降温。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管道减阻流动非接触式高效强化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循环管路上设置有制冷设备,所述制冷设备压缩所述冷媒在所述第三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
所述主管的出口端设置有温度检测元件,所述温度检测元件与所述制冷设备连接;所述制冷设备基于所述温度检测元件检测到减阻溶液的温度控制所述冷媒的压缩速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80528.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