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负电荷可注射型明胶微球基凝胶作为止血材料的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81095.9 | 申请日: | 2018-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012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6 |
发明(设计)人: | 李鸿;李林;杜艳;吕国玉;严永刚;杨爱萍;刘铁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L24/00 | 分类号: | A61L24/00;A61L24/10 |
代理公司: | 成都高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2 | 代理人: | 李高峡;张娟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明胶微球 基凝胶 止血材料 止血凝胶 可注射型 止血 负电荷 创口 明胶 二次伤害 腔内出血 水合作用 吸水膨胀 出血点 血流量 注射性 注射器 降解 吸收 取出 压迫 注射 膨胀 血管 血液 赋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负电荷可注射型明胶微球基凝胶作为止血材料的用途。该明胶微球基凝胶止血材料通过明胶微球与水发生水合作用制成明胶微球基凝胶,赋予其可注射性,通过普通注射器就能进行注射;满足在深出血点和腔内出血时达到将止血凝胶准确快速送达止血点的要求;同时基于明胶自身吸水膨胀和可被吸收降解的特性,注入的止血凝胶吸收血液膨胀压迫创口血管,实现血流量减少达到止血,且止血凝胶不必取出,从而减少对患者的二次伤害。
(本申请是对申请号为2018112910557,申请日为2018年10月31日的发明专利提出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学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临床手术中深部及腔内出血的带负电荷可注射型明胶微球基凝胶作为止血材料的用途。
背景技术
在外科手术过程中,对患者出血部位快速有效的止血,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推进手术顺利进行提高手术成功率,从而挽救更多的生命。目前,可用于外伤止血的材料主要包括无机止血材料和有机止血材料。
无机止血材料主要有沸石和高岭土等。沸石有良好的止血性能,能明显的缩短止血时间和减少出血量。沸石在止血过程中能迅速吸收血液从而凝聚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达到快速止血的目的。美军装备的止血敷料,其主要成分就是沸石,由于其优良的止血效果,止血敷料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挽救了许多伤员的性命。但是沸石在止血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热,这有可能灼伤组织,从而导致炎症。高岭土有着和沸石相近的止血功能。2008年,高岭土止血纱布入选美军“十大顶尖陆军装备”,成为不可多得的作战首选止血产品。但是高岭土不具备生物可降解性,需要在止血后移除,这有可能对受损组织带来二次伤害和二次出血。
有机止血材料主要有壳聚糖、海藻酸盐、纤维蛋白胶和明胶等。壳聚糖在止血过程中能聚集血小板和红细胞,同时壳聚糖还能抑制机体内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活性,从而使得形成的血栓更加的牢固。目前被美国FDA批准的壳聚糖类止血敷料有Clo-Sur和壳聚糖绷带。但是有报道称由于这两种止血敷料成片状,所以用于腔内和深部伤口止血时效果不明显。海藻酸盐类止血材料(如:Comfeel)有较强的吸水能力,止血过程中能快速聚集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同时被体液中的钠离子交换出的钙离子能迅速参与凝血。但单一的海藻酸盐类止血材料粘附性较差,使用时需要其他的敷料固定。纤维蛋白胶类止血材料如纤维蛋白胶泡沫,是一种喷剂,对表面创伤止血有较好的效果,但是有相关研究表明,由于其较差的分散性和较弱粘附能力,因此对腔内止血效果并不理想。明胶类止血材料具有很强的亲水性,吸水后自身膨胀压迫受损血管达到止血的目的,同时明胶还能聚集血清蛋白和血小板并激活血小板释放凝血因子,目前应用与临床上的产品大多数是明胶止血海绵(如:和),这类止血材料适用于手术中开放性伤口止血以及术后封闭防渗液,无法应用于腔内和深部伤口止血。
由于目前的止血材料要么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差,要么应用于腔内和深部伤口止血效果不理想。因此亟需开发一种生物相容性良好,具有生物降解性能,且用于临床手术中深部及腔内出血的止血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制备一种拥有优良止血性能的适用于深部和腔内出血的带负电荷可注射型明胶微球基凝胶止血材料,同时该明胶微球基凝胶止血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吸收降解性能,止血后可留在体内不必取出。
本发明一种用于临床手术中深部及腔内出血的带负电荷可注射型明胶微球基凝胶止血材料:
它是将明胶微球与水合剂通过物理混合后发生水合作用而得;
其中,所述水合剂为去离子水,磷酸盐缓冲液,模拟体液,生理盐水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所述明胶微球粒径为1~500μm。
水合作用的实质是水分子整体进入矿物晶格,从而使矿物体积增大的作用。而在本发明中水合作用是指水分子进入明胶微球内部后,使明胶微球体积增大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8109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