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半成型钢筋笼整体入模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82246.2 | 申请日: | 2019-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914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6 |
发明(设计)人: | 赵斌;王丽明;刘红兵;张佳煜;陈晋宇;黄李园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良浦住宅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B23/02 | 分类号: | B28B23/02;E04C5/06 |
代理公司: | 苏州瑞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59 | 代理人: | 唐露 |
地址: | 21543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筋 钢筋组件 钢筋笼 入模 成型 定位组件 交叉连接 支撑组件 定位盘 钢筋网 成型模具 工作效率 支撑架 节约 制作 生产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半成型钢筋笼整体入模结构,包括外侧钢筋组件、内侧钢筋组件、支撑组件以及定位组件,内侧钢筋组件位于外侧钢筋组件的内侧,内侧钢筋组件包括第一顶部钢筋和第一底部钢筋;外侧钢筋组件包括第二顶部钢筋和第二底部钢筋;第一顶部钢筋和第二顶部钢筋相交叉连接形成上钢筋网,第一底部钢筋和第二底部钢筋相交叉连接形成下钢筋网;支撑组件包括若干支撑架;定位组件包括若干个定位盘,其位于第一底部钢筋和第二底部钢筋最外侧的连接处,且定位盘位于第一底部钢筋的下方;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半成型钢筋笼整体入模结构,无需在成型模具中制作,无论何时都可以进行生产,不仅操作方便,而且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凝土预制件的结构,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半成型钢筋笼整体入模结构。
背景技术
PC为precast concrete(混凝土预制件)的英文缩写,在住宅工业化领域称作PC构件。如预制钢筋混凝土柱地基基础、预制钢结构钢柱基础、路灯广告牌柱钢筋混凝土基础、预制楼板。与之相对应的传统现浇混凝土需要工地现场制模、现场浇注和现场养护。混凝土预制件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水利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尤其对于一些市政项目位于偏远地区,不适用于现场浇筑成型的方式,则制作成预制构件,以降低施工难度,提高施工效率。
而半成型钢筋笼则属于PC构件的一种,传统的半成型钢筋笼制作时,将钢筋一根一根分别在模具中进行定位,直至所有钢筋全部加完,之后用混凝土进行浇筑,最终成型。由于该方法必须在模具中进行,模具本身占地面积大,数量有限,当模具处于生产状态时(或处于浇筑结束等待成型时期),则无法进行其他工作;不仅耽误劳动时间,同时降低了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半成型钢筋笼整体入模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半成型钢筋笼制作时只能在模具上一一定位安装而造成的工作效率低的问题,通过结构改进,无需在成型模具中制作,无论何时都可以进行生产,不仅操作方便,而且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半成型钢筋笼整体入模结构,包括外侧钢筋组件、内侧钢筋组件、支撑组件以及定位组件,所述内侧钢筋组件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顶部钢筋和第一底部钢筋,所述第一顶部钢筋和第一底部钢筋均布排列;所述外侧钢筋组件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二顶部钢筋和第二底部钢筋,且所述第一顶部钢筋位于所述第二顶部钢筋的外侧,所述第一底部钢筋位于所述第二底部钢筋的外侧;所述第一顶部钢筋和所述第二顶部钢筋相交叉连接形成上钢筋网,所述第一底部钢筋和所述第二底部钢筋相交叉连接形成下钢筋网;所述支撑组件包括若干设置于所述上钢筋网和所述下钢筋网之间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二顶部钢筋,其底部连接所述第二底部钢筋;所述定位组件包括若干个定位盘,所述定位盘位于所述第一底部钢筋和所述第二底部钢筋最外侧的连接处,且所述定位盘位于所述第一底部钢筋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钢筋、第二支撑钢筋和第三支撑钢筋,所述第一支撑钢筋呈“U”型,所述第二支撑钢筋和所述第三支撑钢筋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钢筋的两个自由端,且方向相反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为一体成型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盘包括底盘和设置于所述底盘上的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和所述第二定位槽相垂直设置,且所述第一定位槽低于所述第二定位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槽和所述第二定位槽的宽度均大于所述第一底部钢筋和第二底部钢筋的外径尺寸。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底部钢筋的一端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底部钢筋的宽度。
进一步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盘与钢筋笼成型模具底部的定位孔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顶部钢筋和述第一底部钢筋的两个端部设置有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二顶部钢筋以及所述第二底部钢筋间隔设置有第二折弯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良浦住宅工业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良浦住宅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822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钢管混凝土桩及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多活塞穿心液压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