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铜双组分复合抗菌纤维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82515.5 | 申请日: | 2019-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581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发明(设计)人: | 缪国华;张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绍兴喜能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F6/92 | 分类号: | D01F6/92;D01F1/10;D01D5/32;D01D5/22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俞润体 |
地址: | 312025 浙江省绍兴市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铜双 组分 复合 抗菌 纤维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差别化聚酯纤维,为解决目前铜系抗菌纤维加工过程中,可纺性较差,并带有颜色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含铜双组分复合抗菌纤维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双组分复合抗菌纤维的横截面为外并列型结构,单丝纤度1dpf~3dpf,采用铜锌复合抗菌,有效地解决了铜抗菌纤维的可纺性及带色的问题,并且铜锌在抗菌性上,能相互弥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差别化聚酯纤维,具体是一种功能型双组分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抗菌纤维是一个传统功能性产品,传统制备方法包括:(1)混入型的制法:是将含银、铜、锌离子等具有耐热性的无机抗菌剂,混入聚酯、聚酰胺或聚丙烯腈中进行纺丝而得,这类纤维抗菌、耐洗性好,易于织染加工;(2)后处理型:是将天然纤维用季铵化物或脂肪酰亚胺等有机抗菌剂浸渍处理制得,这种方法加工简便,但耐洗性略差。
银系抗菌已被广泛应用,并被人熟知,但由于银抗菌的安全性,目前在欧美市场银抗菌纤维受到限制。铜作为抗菌纤维,最大的缺点就是可纺性较差,并带有颜色,不方便做浅色面料,且抗菌性在某些菌种上偏弱。氧化锌作为抗菌材料,已被应用多年,被广泛应用护肤化妆品行业,是一种良好的生物亲和性产品。氧化锌不仅不显色,还有增白作用。采用铜锌复合抗菌的优势明显,首先可以减弱铜抗菌带色的问题;再次,铜锌抗菌可以相互弥补彼此在抗菌方面存在的弱项,能较好的平衡抗菌性。但是,针对铜锌共混纺丝,铜抗菌纤维与锌抗菌纤维本身可纺性一般,如再叠加添加,可纺性会变差,若降低添加量,则抗菌性能又会受影响。
发明内容
为解决目前铜系抗菌纤维加工过程中,可纺性较差,并带有颜色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含铜双组分复合抗菌纤维及其制备方法,采用铜锌复合抗菌,有效地解决了铜抗菌纤维的可纺性及带色的问题,并且铜锌在抗菌性上,能相互弥补。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含铜双组分复合抗菌纤维,所述的双组分复合抗菌纤维的横截面为外并列型结构,单丝纤度1dpf~3dpf,组分A与组分B的质量比例为1∶1,其中组分A由低粘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和纳米铜组成,组分B为高粘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和纳米氧化锌组成。
本发明采用并列型双组份复合纺丝方式,保证铜锌抗菌粉体在基体中的浓度,从而使抗菌性有保障。
目前并列型双组分复合弹性纤维,一种是低粘PET与高粘PTT进行并列复合,开发双组分弹性纤维;另一种是低粘PET与高粘PET进行并列复合,开发出弹性略低的双组分复合纤维,本发明采用PBT代替高粘PTT和高粘PET,成本更低,弹性优异,可直接用于织造,无需再包覆氨纶。
本专利制备的双组分复合抗菌纤维具有三维卷曲特性,卷曲收缩率30%~40%。横截面为外并列型结构,该结构有利于两个组份产生异收缩特性,从而形成三维卷曲,产生优异的弹性,无需再与氨纶包覆使用。同时接触处会形成沟槽,有利于吸湿透气。
作为优选,单丝纤度为1dpf~3dpf,太细的单丝纤度,不利于弹性,而太粗的单丝,不利于手感。
作为优选,组分A和组分B的质量比例为1∶1,对等的质量比,更有利于形成卷曲性。
作为优选,组份A中的低粘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特性粘度为0.5dl/g~0.55dl/g,单质铜的平均粒径为0.1u~1u,其在组分A中的质量占比为0.1%~1%。太高的质量占比,影响可纺性,而太低则没有抗菌性。
作为优选,组分B中的高粘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特性粘度为1.1dl/g~1.3dl/g,与A组份较大的粘度差,更利于产生异收缩,从而形成弹性。
纳米氧化锌,为一种活性氧化锌,棒状结构,平均粒径长30nm~60nm,直径10nm~20nm,其在组分B中的质量占比为0.1%~1%。这种结构的活性氧化锌,抗菌效率更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绍兴喜能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绍兴喜能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825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