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灌管道末端用多功能阀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82539.0 | 申请日: | 2019-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9013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8 |
发明(设计)人: | 莫彦;王建东;张彦群;高小艳;龚时宏;李巧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16K31/20 | 分类号: | F16K31/20;F16K31/22;F16K1/14;F16K1/32;F16K1/36;F16K2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孙海杰 |
地址: | 10000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腔体 出水孔 进水孔 自动冲洗 密封 微灌 多功能阀门 第二腔体 第一腔体 管道末端 流经通道 水头损失 外壁 闸体 连通 开闭组件 密封垫 贯穿 阀体 浮起 环部 申请 延迟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微灌管道末端用多功能阀门,涉及微灌领域,包括:阀体,包括外壁、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外壁上设置有贯穿第一腔体的腔体进水孔和贯穿第三腔体的腔体出水孔;密封垫,包括与腔体进水孔连通的密封进水孔和与腔体出水孔连通的密封出水孔;调节环部,其内表面包括自动冲洗区,自动冲洗区形成有通道,用于增大流经通道的水流的水头损失,通道的两端形成有与密封进水孔对应的通道进水孔和与密封出水孔对应的通道出水孔;开闭组件,包括闸体。本申请通过自动冲洗区的通道增大流经通道的水流的水头损失使水流缓慢进入第三腔体,从而使闸体延迟浮起关闭第二腔体,实现管路自动冲洗和自动关闭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微灌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微灌管道末端用多功能阀门。
背景技术
微灌系统的每一个灌水单元一般呈树状结构,管道数量庞大,主要由支管和微灌供水管道(滴灌带、微喷带等)构成,在实际工程中,可以用排水管将微灌供水管道的末端连起来,在环状结构中的支管或者排水管末端,通常需要安装一段竖直向上管件,并在竖直向上管件上安装排气阀来排出管网系统中的空气,避免水锤效应、气蚀效应等不利因素;支管或者排水管通常为聚氯乙烯材料制成,为了避免冬天冻胀破裂,常用措施是在支管或者排水管末端放置阀门井,在支管或者排水管末端安装一段竖直向下管件,并在竖直向下管件上安装排水阀,在气温低于0℃前将排水阀打开,自流排水。
此外,随着水资源短缺矛盾的加剧,诸如再生水、含沙量大的地表水(如引黄滴灌)等非常规水源正在大量使用,水源中的泥沙、藻类以及未溶解的肥料等小颗粒悬浮物都能通过过滤器,进入管网系统,造成滴头或者微喷头堵塞,导致微灌系统的使用寿命缩短。定期对管网系统进行冲洗是解决微灌系统堵塞的最有效办法之一,然而,定期打开、关闭每根管道的尾端进行冲洗需要巨大的维护成本,不符合自动化、智能化的现代农业要求。综上,传统的微灌管网系统需要在支管/排水管末端向上延伸安装排气阀以及向下延伸、开挖阀门井安装排水阀,投资较大、施工较难;对于现代复杂的微灌水源以及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农业发展趋势,一种能实现管网系统定期自动冲洗的微灌装备必不可少。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灌管道末端用多功能阀门,可实现微灌系统自动冲洗、自动关闭。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微灌管道末端用多功能阀门,包括:
阀体,所述阀体包括外壁、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所述外壁上设置有凹部,所述凹部上设置有穿透所述外壁并贯穿所述第一腔体的腔体进水孔和贯穿所述第三腔体的腔体出水孔;所述第一腔体包括进水口和第一过水通道,所述第二腔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上,所述第二腔体包括出水口和与所述第一过水通道连通的第二过水通道,所述第三腔体包括与所述第二过水通道垂直相通的闸体通道;
密封垫,所述密封垫安装在所述凹部上,所述密封垫包括与所述腔体进水孔连通的密封进水孔和与所述腔体出水孔连通的密封出水孔;
调节环部,所述调节环部套设在所述阀体的外侧,所述调节环部的内表面包括自动冲洗区,所述自动冲洗区形成有通道,用于增大流经所述通道的水流的水头损失,所述通道的两端形成有与所述密封进水孔对应的通道进水孔和与所述密封出水孔对应的通道出水孔,所述调节环部能够相对所述阀体旋转,使得所述通道进水孔与所述腔体进水孔和所述密封进水孔连通,且所述通道出水孔与所述腔体出水孔和所述密封出水孔连通;
开闭组件,所述开闭组件包括闸体,所述闸体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闸体通道内且能够沿着所述闸体通道移动,从而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过水通道。
优选地,所述通道形成为曲折形状或缠绕形状。
优选地,所述通道的内壁被粗糙化处理以增加粗糙度,所述通道的宽度沿所述通道进水孔开始至所述通道出水孔递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825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